关于应用文写作的问题

应用文写作中修改的方法有哪些?其目的性?
以上不知道怎么答?谢谢哦

  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话不一定全对,但却也道出了修改对于文章写作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写作实践,很好地证明了这一事实,即好文章、好作品都是经过多次修改而成的。因此,应用文的写作也需十分注意修改这一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写出不错的应用文来。一句话,修改文章是为了提高质量。
  写文章是给人看的,写应用文更是如此。我们强调修改,也是对读者负责的一种表现。一篇错漏百出的文章,不仅无益于读者,反而会伤了读者。 修改文章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不要小看文章的修改。人们在修改文章时,往往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自己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优缺往往比别人告诉你更能指导自己以后的写作。
  修改日常应用文,也要有耐性,要有正确的认识,思想上要重视。从来没有什么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人,因此重视修改是改好、写好应用文的心理基础。修改日常应用文,还要有“ 割爱”的精神。修改的过程也就是删节的过程,“删”才能突出中心,“删”才能去掉一些芜杂和不当的东西。要有勇气对自己的文章动手术。
  诵读是修改的一个好方法。写完之后,可以先通一遍,看看前后是否连贯,有无写错、漏写的句子,有无逻辑不清的地方。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反复诵读之后,何处好,何处有毛病就清清楚楚地显出来了。
  请别人改也是文章修改的一个重要方法。听听别人的意见,会大大提高修改的质量。自己由于局限于某种框框之内,往往在经过修改之后,就很难再发现什么问题,所以此时请别人看看改改往往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修改文章,首先从内容修改起。应用文阅读对象固定,目的性强。无论反映情况、说明问题、交流信息、总结经验、提出建议,其主要部分都是内容。修改内容方面就是要看看该写的是否全写进去了,写清楚了没有。
  格式规范是应用文的一大特点,除内容的修改外,就要看应用文的格式是否合适。日常应用文种类繁多,格式也有区别。有的有称呼、署名,有的没有。同是条据类,借条、领条、留言条格式也有区别。在格式上出问题一般是初学写应用文的人常犯的毛病,因此要依据范文,对照修改,格式规范。
  还要注意词句、标点符号等的修改。

  希望你能够满意,O(∩_∩)O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4
 1.关于计划、总结的标题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在计划和总结的标题中加不加“关于……的”。一般教科书中都没说不准加介词结构“关于……的”,而有的教科书说可以加,如由东方文化出版社出版于立源等主编的《当代企业管理应用写作》,在讲计划一节里就有《关于能源管理的方案》、刘云庭《应用文写作》计划一节则《××省财政厅关于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安排》、由档案出版社出版闵庚尧编写的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应用文写作教材之一《机关应用文》一书,则有《××××学院关于1982ˉ1983学年寒假工作的安排》和《××省财政学校关于学习十二大文件的计划》标题;而对总结的标题,一般教科书也大都认为除了论文式和正副式之外,应当是与计划相同的,总结的标题也可加介词结构“关于……的”等,比如:《关于能源管理的总结》、《××大学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不论计划、总结,标题中都不必加介词结构,以便与公文相区别,从而也使此类应用文写作规范化。比如上述标题可改为:《能源管理方案》、《××省财政厅财政干部培训工作安排》、《××财政学校学习十二大文件计划》、《××大学教学工作总结》,这样的标题也有简洁的优点。
  2.关于总结与调查报告的区分问题
  这个问题似不成问题,但在一些教科书中却常常张冠李戴,极不利于应用写作教与学。比如:闵庚尧《机关应用文》中将《合作社的政治工作》、刘云庭《应用文写作》中把《专业分工承包到队——上海县旗忠村组织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经验》都视为总结的范文。而实际上这两篇文章应属于经验性调查报告。总结应是有关部门或单位对自己工作情况经验的总结,而不是让别的单位或新闻记者来总结,总结使用的是第一人称,上级有关部门或报社记者来总结,其文章应为经验性调查报告,不是总结。此类经验性总结与经验性调查报告的区别主要是人称,只要将人称由第一改为第三即为调查报告,若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即为总结。
  3.关于“安排意见”
  计划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它包括规划、设想、要点、安排、打算、方案、意见等。安排和打算、方案一样,是指时限短、范围小、内容具体的计划。而要点则是指那种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的计划。因此,不仅安排与意见不能并用,就是安排和打算、方案也不能并用。而在于立源《当代企业管理应用写作》中,却有这样的计划标题:《进一步整顿和加强现场管理工作的安排意见》。安排就是安排,意见就是意见,二者不能并列重复使用。
  4.关于非公文的“公文式标题”问题
  许多教科书习惯用“公文式”来称呼非公文的标题,比如将《××市劳动局一九九九年工作计划》、《一九九八年保密工作总结》、《郑州市农业双向承包调查》叫作公文式标题。笔者认为最好将这种标题称为一般式或别的称谓,这不仅是为了与公文相区别,也因为它们毕竟不同于公文的标题,我们不能说《郑州市农业双向承包调查》中的“郑州市”是该文的“发文机关名称”。而在闵庚尧《机关应用文》中,则以《吉林省财政厅、教育厅、中国教育工会吉林省委员会关于吉林省小学教职员福利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为例,来说明调查报告有公文式标题的存在。其实并没有这种所谓公文式的标题,即使有,也是不规范的错误标题。因为公文是国家行政机关所使用的,它代表行政机关。而调查报告则不代表行政机关,它只是个人或几个人的小组向所在机关所写的书面材料,其落款并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个人或调查小组。上文即使是三个行政机关联合行动,组成调查小组,那么其调查报告的落款也只是调查小组,不是三个机关。公文的落款是行政机关或机关首脑,而调查报告的落款只能是调查者个人或小组,不是机关。非公文最好不要写公文标题。
  5.关于公文应用文写作的要求与特点问题
  这个问题即为在讲解公文应用文的写作要求和特点时,作者应如何从宏观和微观双方进行把握,以及宏观和微观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只宏观不微观不行,只微观不宏观也不行,应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太宏观不行,太微观也不行。太宏观,比如讲某公文或应用文的主体部分写作,只三言两语而过,这样读者得不到具体印象,等于没讲;而太微观,往往会使读者以为某公文或应用文只能这样写,不能有丝毫差异。在此方面,现行的许多公文应用文之类写作教材欠妥。因此,作者一定要注意从宏微双角度把握公文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和特点。如果说宏观是总体规律、微观是具体事实,那么这总体规律一定要是对众多的具体事实的总结概括才行,而有些教科书却犯了瞎子摸象的毛病。
  比如有的教科书在讲解通报中的情况通报的写作要求和特点时说,这类通报首先要详细地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其次要写有关单位的态度以及对事件的最后要写对事件的处理意见。再比如对调查报告前言的写作方法,从不同的教科书中可找到不同的说法。比如说:有的说要重在对调查本身情况即调查的原因、目的、时间、地点、问题、对象、范围、经过、方法等的简要说明,以让读者先了解调查报告产生的经过及概况;有的说要概括介绍对理解全文有关的情况问题,并概述全文主要内容,类似于新闻导语的写法;有的说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目的、时间、地点,然后用凝炼的语言直接点明调查的结论;有的说要将调查对象的成绩加以概括;有的说要首先介绍有关背景、经过、成果,然后再写经验要点;有的说要先提出问题,类似于论文式的开头,等等,且各有实例为证。这太微观太具体了,我们若再找一些实例,一定还会总结出调查报告前言的许多种写法,这样做的结果等于取消了“写法”。上文提过,讲解公文应用文写作时要宏观,但又不能过于宏观以至于空洞到令读者不知所云。我们应从过于微观中走出来,从众多的不同的写作实例中,总结概括出某种公文或应用文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一般规律和写作方法、要求、特点,使读者能具体可感地了解到写作的一般方法,以使他们能很快步入该写作领域,主动去熟悉和掌握写作要领,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在公文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切不可随意找一个实例,也不管其是否规范,就视为一种写作方法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