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的主要区别

如题所述

①前提假定不同。

完全理性决策的前提是人们在决策时遵循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有限理性决策的前提是现实生活过于复杂,人们只能遵循满意原则。

②适用的范围不同。

完全理性决策过于理想化,适用范围并不广。

有限理性决策相对完全理性决策更符合现实。

扩展资料:

完全理性决策及有限理性决策的特点

1、完全理性决策

完全理性决策认为人类行为决策有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即谋求最大利益。

在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选择,即从全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理性决策模型把决策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a.、发现问题。决策者之所以要进行决策,首先是因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面对一个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

b、提出目标。理性决策模型理论假设作为决策主体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他根据自已的目的或价值观,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排列或组合。

c、设计方案。决策者将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一一列举出来,以供备用。

d、预测后果。决策者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每一决策方案进行评估,预测执行该办案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及其可能带来的新问题。    .

e、分析比较。决策者将各个方案进行一一对比,在比较的基础上排列出先后顺序。

f、选择最优方案。决策者在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取其中一个预测结果与目标最为一致的方案作为决策的最佳方案。

在这六个步骤中,作为决策者的人始终是理性的,每一步活动都是理性的活动,整个决策过程都是理性化的。

从理想的角度而言,这一模型确实是一个非常科学化的模型,但是,决策活动则是一项非常现实的活动,它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人们很难严格地遵从这一模型。

2、有限理性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他对理性决策的准则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著名的满意决策准则。

这一准则认为,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优决策,两只有满意决策,所以他的理论又被称为满意决策模型理论。

按照两蒙的理解,决策不仅仅是最后时刻的事情,它应该包括整个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即: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找到可能的决策方案;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

他把第一阶段称之为"情报活动";第二阶段称之为"设计活动";第三阶段称之为"抉择活动";第四阶段称之为"审查活动",有时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执行决策任务的阶段。

虽然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但是,对于一个好的管理者来说,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关键性的是前两个阶段,后两个阶段则次之。

因此,在时间分配上:管理者及其职员应该用大部分时间去"调查经济、技术、政治和礼会形势;判别能需要采取新行动的新情况"。

用较大部分的时间"独自或者是跟他的同僚们一起去创造、设计、和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付需要作出决策的形势"。

而"用较少时问来选择他们为解决已确认的问题而制定的而且对其后果也已做过分析的决策行动";同时,"还得用少量时间去估价作为重复循环一部分的,再次导致新决策的过去行动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理性决策模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有限理性决策的主要观点如下:

(1)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借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处理数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像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

(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不愿发挥继续研究的积极性,仅满足于已有的备择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条件的约束,决策者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优的方案。

根据以上几点,决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确定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由于感到真实世界是无法把握的,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

(完全)理性决策的观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最满意模型),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您可以参考一下这里的信息: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65.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有限理性决策的主要观点如下:
(1)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借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处理数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像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

(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不愿发挥继续研究的积极性,仅满足于已有的备择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条件的约束,决策者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优的方案。

根据以上几点,决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确定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由于感到真实世界是无法把握的,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
(完全)理性决策的观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最满意模型),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第3个回答  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