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

如题所述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水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为:做,动词。   ⑦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⑧移:移动。   ⑨焉:文中译为“于是,于此,兼词”。   ⑩地不满东南:地向东南方向下塌。   ⑪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⑫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⑬归:聚拢。   ⑭维:绳子。
  主旨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6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水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为:做,动词。   ⑦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⑧移:移动。   ⑨焉:文中译为“于是,于此,兼词”。   ⑩地不满东南:地向东南方向下塌。   ⑪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⑫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⑬归:聚拢。   ⑭维:绳子。
词类活用
  天倾西北:“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北。
古今异义
  1.维:[古] 绳子。   [今] 维持。   2绝:[古] 断。   [今] 停止。
特殊句式
  倒装句:“天倾西北”-“天西北倾”,状语后置。   省略句:“(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省略主语)。
第2个回答  2012-06-17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
第3个回答  2012-06-16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