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务教育开始于哪一年

如题

中国义务教育开始于1945年。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但中央领导一步到位把义务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体现了国家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坚定信念。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17.8万所、初中5.2万所,小学在校生9913.0万人,初中在校生4329.4万人,2018年12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让370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扩展资料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务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2

中国义务教育开始于2006年。

根据2006年6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该制度由2006年7月1号开始施行。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扩展资料

中国义务教育的作用:

2018年12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让370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以切实保障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纠正严重影响适龄儿童、少年成长发展的违法违规行为。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25

1911年。

旧中国正式提出试办义务教育是1911年。该年7、 8月,清政府学部派人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教育会议,会议议决了《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等文件。本案明确规定以四年为义务教育期,并提出了试办义务教育的办法。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也是规定了“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至此,从清末以来,拟议、酝酿了10余年的义务教育之事,终于被认定。

1937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学龄儿童强迫入学暂行办法》,这个时期的义务教育概念是强迫教育。1940年4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国民教育实施纲饭》,规定国民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两部分,两者同时实施。

扩展资料:

中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为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1、公益性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2、统一性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4、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务教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中国义务教育正式开始于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17.8万所、初中5.2万所,小学在校生9913.0万人,初中在校生4329.4万人。

扩展资料:

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影响:

1、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

上个世纪,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拉越大。

2、明确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

我们过去推进义务教育时,主要是解决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的问题,还谈不上素质教育。新《义务教育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3、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

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公益性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特征,义务教育要更彻底一些,不仅仅是普及的、强制的,还应该是免费的。

4、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强化省级统筹

此次新《义务教育法》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和责任,实践着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

5、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再一次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规范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务教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1

1986年。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扩展资料

十二年义务教育: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在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导师伍中信提交《关于加强对高中贫困生扶助,逐步实施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提案,呼吁建立高中贫困学生援助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只到初中阶段,因为相对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收费较高,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无法进入高中学习。”伍中信急呼,在总结深圳、珠海、浙江等地十二年义务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在伍中信看来,中国已有足够的财力来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伍中信认为,通过法律保障高中阶段的教育,让农村和城市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相对消除了教育不公。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热议十二年义务教育。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温秀玲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尽快立法以保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代表们建议,首先要切实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其次,应分步骤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

首先要覆盖广大农村地区,让读不起高中的农村孩子受益,其次是随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地区首先要保障家庭困难者免费入学,时机成熟再将高中免费教育推广到全部城市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务教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