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后的吕后之乱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一二楼两位说的都有问题。吕后之乱不仅仅是吕后死后的事情,她生前也造孽无数。二楼就更离谱,居然给吕后正面评价,这种灭绝人性的人物也能如此厚待,可见华夏品德已到了何种地步。

吕后为人阴狠、嫉妒心强。刘邦在世时宠幸多位后宫,并且屡次想要废太子,即正妻吕后的嫡子,这其实也意味着要改立皇后。后经多位重臣力争,没有成行。刘邦死后,惠帝立,惠帝为人仁弱,吕后终于掌握宫内实权,开始大肆报复,杀赵王如意等数名皇子,又残忍迫害戚姬等先帝宠妃,手段令人发指。惠帝也因亲历宫内惨变而患病不起,弃朝政不顾。此更顺吕后心意,暗中将自己吕氏人物逐渐提拔,参与朝政。

惠帝抑郁而死,吕后与吕氏诸人商议,立年幼少帝继位,遂临朝称制,正式独揽国家大权。随后吕氏诸人官爵晋升神速,掌握了朝廷军政。吕氏去世后,诸吕虽然官高爵显,但日渐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质疑。终于以外藩齐王为首的诸侯,集结军队东进,声称铲除诸吕。灌婴领命平息“叛乱”,但在陈平等人的安排下,停步荥阳,与诸侯军对守不战,以观京师之变。同时,宫内在陈平的谋划、以及以周勃为首的刘章等人奋勇力战之下,吕氏诸王先后被杀,遂灭族。后经大臣集议,迎立代王继位。诸吕之乱平定,刘氏安。

总的来说,虽然吕后在位时政绩可取,人民安息,为老百姓的民生做出了贡献,但客观来说,吕后本人对于政治并无特殊才能,仅是继续刘邦在位时的政策,不能就此说吕后当政就是功大于过。其次,以正派的历史观来看,德为功先,一个毫无人德人性的人,不能因为任何所谓的“功绩”而被人称颂。吕后残酷迫害刘邦宠妃,几乎将刘邦的子息全数剿灭,为巩固吕氏权力谋划杀光众将领,这些都证明了吕后本人实际上就是一个权力奴隶。吕后称制期间,曾出现日食,吕后观之,曰:“其为我也。”说明她也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天地所不容的。二楼还说,吕后死后与刘邦合葬,这其实是因为当时诸吕权力极大,朝廷被迫而为之。到了后代,大臣一直上书将吕后移出高陵,不得配食祖庙,且去除皇后称号。原因很简单,一个以灭绝刘氏为目的的人,居然被当成了刘氏的有功之祖,无论如何无法服众。

二楼说什么儒家的框框套套,说什么当今幸亏思想活跃,说什么国家治理好是第一位,私生活不重要。虐待杀人居然被轻描淡写成了“私生活”,让我瞠目结舌。我们国家的现状已经非常恶劣,民风民德已经沦落到了历史最低点,正是因为这种摒弃传统、不讲道德、专务名利的思潮长期造成的。试想,如果吕后以及诸吕的变政不是被周勃陈平顺利解决,那中国将无可避免再次陷入长期战争的局面,这样对老百姓是好还是不好?争权夺利,永远是祸国殃民的,灭绝人性的掌权者,也不可能会对国家人民有长久的益处,这是毫无疑问的。无德必无功,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最健康的一方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7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前195年,刘邦死,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吕后逐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匈奴自愧失礼,遣使向汉朝认错。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孙,怕高祖的子孙欺凌吕氏,故大封外戚诸吕为侯。前180年,吕后崩,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诸吕欲为乱,周勃、陈平等诛平。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都是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框套套,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评价历史功过的一把铁尺。我们有幸生活在思想活跃的年代,使我们对历史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我觉得评论历史人物时候,不应在遵从以前的看法,应该从此历史人物对当时和以后的影响来评论,所谓「民为天,社稷次之、君轻」。只要他对百姓好,把当时的国家治理得好,那怕他是女人还是外国人。人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私人生活是次要的。

历史上对吕雉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在我们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当时为她的子民所作出的成绩为定论的。所以仅在这一方面,对她的评价应该是正面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7
吕后之乱是指在吕后死后,吕氏家族和刘氏家族以及汉朝功臣派的争权夺利的过程,最后以吕氏一族被灭族,汉文帝外藩入继大统,大汉功臣派权利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入继为结局。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70098.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20
司职员 历史领域创作者

汉高祖刘邦死后,传位刘盈,可刘盈孱弱,受到年富力强的吕后的掣肘,权力几乎被架空。几年后郁郁而终。

自此,吕后独揽朝政,大肆迫害刘氏皇族,刘氏的军政大权也几乎被剥夺殆尽,而吕氏一族尽皆被封王封侯,满朝文武有敢提出异议的要么被迫害,要么就被夺权,迫于吕氏的淫威满朝文武大多选择了明哲保身。

然后吕后死后为何其一族不久后尽皆被灭,大权重回刘氏手中?要知道吕后临终前降旨可是把要害的职位都是留给了她的侄子,吕产被封为相国,总领朝政,并且统领南军。已经被封赵王的吕禄被封为上将军,统领北军。

虽然这哥俩已经是一人之下(上面那个还是个傀儡),可这哥俩越发感觉处境不妙,因为没了吕后这棵大树,他们手里的政治招牌似乎不多,毕竟作为外戚他们手中的权力来的似也不是那么正当,担心总有一天刘氏会卷土重来,那时候一定找他们秋后算帐。

后面这哥俩整日滴溜溜的小心脏实在受不了了,干脆商量下一不做二不休篡汉得了,可是这朝廷内外可是有好几盏不省电的氙气灯啊,这哥俩合计了:你看那朱虚侯刘章,咱姑姑在世的时候,他就有一次就借着监酒令在咱姑姑面前杀过咱家族的人,这胆儿怪肥吧,不然他爸怎么叫刘肥呢!你再看那陈平,哎,你说咱高祖皇帝都用的些什么人啊,我听说这陈平年轻时候是个游士,身份卑微就不说了,听说他曾经欺嫂盗金呀,你说说,你说说,他这人品这么差,肚子里偏偏又有那么多弯弯绕儿,听说高祖皇帝打天下的时候这家伙可是出了不少主意呢,哪天他给咱来个重炮将军也说不定哈,再说那周勃你说也是哈,都老大岁数了怎么还不死啊,我看当年廉颇也差不多就这样吧,这老大岁数了走起路来后面还带风,带起兵来小青年都没他来劲!你说这可怎么办呢...?

哎,就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打算篡位这事被刘章的婆娘知道了(吕氏家族的闺女),这刘章的婆娘也算是深明大义了,一边是婆家一边是娘家,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可人家毫不犹豫的就跟他对象说了,好家伙这还了得刘章得知后迅速通知他哥哥齐王,要他立即起兵准备平叛,齐王在得信后迅速起兵,并昭告天下。亮出了自己起兵是政治正确的招牌。

吕产吕禄弟俩估计也是有点捉急了,派了自己也不太确定到底是谁方阵营的灌婴去抵挡齐王,居然还打算在他们交锋之后两败俱伤的时候再趁机造反!谁知道灌婴到了前线直接跟齐王的部队汇合了,这就有点尴尬了😓,算盘打的震天响可惜最后夹到了自己的手指头,你说这事办的,能是算盘假了?

而周勃陈平这边也没闲着,他们密谋了半天,可惜没有兵权啊,这时候他们想到了一个人,郦商(郦食其的儿子),晓以利害加之从中斡旋,而吕产知道陈平周勃二人合谋要灭他以后,慌忙带兵进宫欲劫持少帝,周勃得知后便假借少帝符节昭告让自己统领北军,可是他没法进入北军营地跟士兵接触,这时郦商就起作用了,他找到吕禄跟他说:少帝命你交出将印,回到自己的封地,把兵权交于周勃,否则将大祸临头!吕禄相信郦商不会骗他(郦商跟他关系很好,一方面也是跟吕产没通好消息)就把兵权交给了周勃

然而周勃虽得到了北军兵权,可南军还在吕产手里,但吕产不知道北军兵权已经交出去了,正在打算进宫的时候,周勃派曹参之子前去拦截,可是没拦住,事情成败未定,陈平周勃担心战之不胜,这时刘章也来了,也带兵冲进宫中加上北军一起发起总攻终于杀了吕产。

吕产一死,吕禄也已经没了兵权,这时周勃就开始放心大胆的派人全称抓捕吕氏家族的人了,不论老幼,尽皆处死,吕氏一族一夜之间被灭了族。

而吕氏一族一度权倾朝野,最后却惨遭灭族,何也?总结吕氏灭亡之原因如下。

其一,刘氏政权无大过,吕氏篡汉名不正言不顺,不得人心。

其二,人心思汉,兵权虽在吕氏手中,可南军北军士兵一经有正义呼声纷纷倒戈投向刘氏政权怀抱。

其三,吕氏密谋走漏风声,刘氏一方得以有所准备。

其四,陈平周勃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切入点谋划得当。

其五,刘氏宗亲有可堪大任者,有振臂一呼的号召力。

喜欢灭人族的吕后最终也被别人灭族,吕后泉下得知想必也会感慨吧,真是应了那句“风水轮流转,不信抬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