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碰杯吗

如题所述

  “干杯”英文“Toast”一词起源于16世纪的爱尔兰,原意是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酒徒,有这样的习惯,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纯性。到了18世纪,“干杯”这个词才有了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社祝贺颂辞。干杯时,人们往往还要互相碰杯,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意思,为了驱除恶魔。另有一说是因为当时欧洲贵族盛行用毒酒进行谋杀,因此上流社会的人们在聚会饮酒时,会事先和大家互相碰撞各自的酒杯,以使各自酒杯中的酒碰溅到对方的酒杯中,以显示酒中没有下毒,象征诚意。后来这种形式就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显示绅士正直风度的礼仪流传了下来。
  在古时,人们在干杯时总是用右手执杯,伸直与肩齐,这是为了让对方看到,祝酒者腰间没有暗藏武器,这是友好的意思。在中国古代,与“干杯”相似的词称为杜举,表示接受敬酒者的敬意或劝导,同时也是对敬酒者的尊重。
  中国古人饮酒之时并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辞后高举酒杯再饮之。称之为扬觯。 “杜举”典故在《礼记》和《左传》两书都有记载,细节上有些出入,主要内容是一致的。《礼记·檀弓下》记载的主人公叫杜蒉,三个配角分别是晋平公、师旷和李调;《左传·鲁昭公九年》则分别记为屠蒯、晋侯(公)、工和嬖叔。
  公元前533年,晋国大臣智悼子荀盈去逝还没有正式下葬,晋平公却与音乐主管师旷及嬖臣李调喝起酒来,并击钟奏乐。这时御膳房总管杜蒉从外面走进门来,三步并作两步地蹬上宴席前的台阶,向晋平公请求把盏敬酒。晋平公点头答应。杜蒉先斟满一杯酒,捧给师旷说:“旷先生,喝掉这杯酒!”师旷喝过。杜蒉又斟满一杯,捧给李调:“调先生,喝掉这杯酒!”李调也顺从地喝过。杜蒉再斟满一杯,面对着晋平公,二话没说,一饮而尽,放下酒杯,起立,转身就走。杜蒉的举动把晋平公、师旷、李调君臣三人搞得面面相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晋平公急忙叫住正下台阶的杜蒉:“蒉先生,等一下,看你刚才的意思,像是要开导寡人,所以我没有和你搭话儿。你让旷先生喝酒,是为什么呢?”杜蒉重新入座,回答说:“旷先生是音乐主管,是帮君主您听声辩音的,是君主您离开身体的另一双耳朵。甲子日和乙卯日是忌日,因此在子卯两日,国君要撤去宴饮钟乐,学子要停下学业,就因为忌日有所思念而痛心。君主您的大臣都是您的左膀右臂。如果膀臂断了,那样的痛心不知比子卯日的痛心要厉害多少!作为乐师,旷先生应该听到您心中痛苦的呻吟声,但他还是陪您喝酒听乐,说明旷先生没有听到应该听到的声音,您的这双耳朵聋了。所以我请他喝酒。”“那么你让调先生喝酒,又是为什么呢?” 杜蒉回答说:“调先生是君主您的近臣,是帮您查颜对色的,是君主您离开身体的另一双眼睛。服饰是用来表达礼仪的,礼仪是行事的规矩,行事就要有行事的态度,而态度会写在脸上。今天,君主您的脸色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态度,调先生也没有注意到这些,说明您的这双眼睛瞎了。所以,我请调先生喝酒。”“那么你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我杜蒉主管御膳房,是帮君主您品尝滋味的,是君主您的离开身体的另一只舌头。味的作用在于理顺心气,心气用来充实意志,意志用来确定言语,言语在于发出命令。今天,君主您离体的耳朵和眼睛都失职了,而君主您却没有发出让他们复职的命令。这是我的罪过,是我没有把握好滋味。所以,我罚自己喝酒!”晋平公听罢,沉吟道:“寡人也有过错啊!斟酒,罚寡人一杯!”平公喝过,杜蒉接过酒杯,高高扬起向四周传示。这时晋平指示身旁的侍者说:“我死以后,一定要把这只酒杯保留好,不准扔掉!”
  从此以后,人们喝过别人敬献的酒之后总要扬起酒杯,这个扬杯动作就叫做“杜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08
过节了,免不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喝酒,那么长辈晚辈喝酒碰杯有什么讲究吗? .另一种说法是,喝酒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
第2个回答  2012-08-08
有。古代人为了防止别人在自己酒里下毒想出了碰杯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双方的酒掺在一块。
第3个回答  2012-08-08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