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水利工程“郑国渠”的由来

如题所述

郑国渠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后期,韩桓惠公看到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韩国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妄图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他预想的“疲秦”目的!?不料事与愿违,当时的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郑国渠。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银带铺在了三秦大地上。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灌溉着今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县(区)的280多万亩土地。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郑国渠首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当时,因其进水口水量大、水流流速快的特点,且容易造成渠岸两壁黄土崩塌的情况,人们于是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渠壁拱卷有力,不易塌陷。这极大地提高了郑国渠渠首的质量。又为了便于施工和掌握水流方向、深浅,便间隔一段开凿一井,俗称“龙眼”或“天窗”,这都是当时人类伟大聪明智慧的结晶。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4
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在中国战国时代,秦是战国七雄中最后崛起的,也是侵略性最强的。当时各个小国都感受到秦国日益强大。但那个时代的秦国,总体还是旱多水少,灌溉不利,所以粮食供给比较困难。郑国有个人可能不叫郑国,但因其是郑国人,后世就这么称呼,他在秦国赢政刚刚当国王(此时是前246年,后来他才统一中国的)的时候到了秦,向秦王建议,为秦开辟一条可以灌溉关中地区的人工渠,但要求秦国保证十年不入侵自己的祖国。秦国答应了。于是郑国开始带领秦军民开凿这条重要的水渠,引泾水入洛水,长达300多里。这样大的工程量本来是准备消耗掉秦的劳动力和财富,结果因为水系的沟通,增加了粮食生产,可灌溉四万顷土地。故秦国的粮食更加充足,很快灭了包括郑国在内的其它国家。所以,郑国渠最后成为了秦称霸和统一的推动力量。它是中国早期著名的水利工程,虽然有淤积问题,但只要疏通开端的谷口,下面的干渠还可以自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2-28
郑国渠 的名称来源于开凿者 郑国。郑国 是人名,不是国家。他本是他国派往秦国的间谍,肩负的任务是通过开凿水渠削弱秦国国力。后来秦国方面发展了这个秘密,将要处死他,他说他本来确实肩负机密任务追答

但是水渠开凿成功对秦国也有利,秦国就让他干下去。后来开凿成功,造福一方百姓。

第3个回答  2015-02-28
当时战国时期秦国,负责修水渠的人就叫郑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