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面是不是还分有两大派,一是大乘,二是小乘?

据说小乘佛教的僧人是可以吃荤的?!那小乘教派现在还存在吗?与大乘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各位,不好意思!这几天忙没时间打开电脑!

佛教可以按很多标准来分类。大小乘是一种分类。大体而言,现在所谓的“小乘”是指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南部等地区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又称巴利佛教)。
至于吃肉,其实只有汉传佛教是禁止吃肉的。而且也是在梁武帝之后才有这样的规定的。历史上,在印度的佛陀也是吃肉的。根据南传佛教的经典尼柯耶中记载,佛陀去世就是因为吃了腐败的肉食而拉肚子,最后去世的。(北传佛教则所佛陀是吃了毒蘑菇拉肚子)至于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现在都是不禁止吃肉的。
(佛教里禁止吃“荤辛”,但是这个“荤辛”是指的有刺激性味道的植物,指臭和辛辣的蔬菜。其中五辛是指葱、蒜、韮、蒜苗蒜苔一类。因为僧人吃了这些食物会有口气,说法的时候有失威仪。佛经的一些故事里也提到,佛陀要求僧人用杨柳枝刷牙。因此禁止食用荤辛是有目的的。但是到了中国,由于前面说的原因,僧人开始素食了,荤辛一词可能就演变成了“荤腥”。最后大家都把吃肉简称为吃荤了,反而使得原来的荤辛的真正含义模糊了。)
大小乘的区别,笼统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小乘佛教最高的修行果位是阿罗汉。而大乘则不是成为阿罗汉,而是成为佛。
2、小乘修行的目标是使自己的烦恼灭尽,不受轮回。而大乘除了达到这个目的之外,还要普度众生,使得其他众生也能灭尽烦恼,不入轮回。
3、小乘主要经典是阿含经,阿毗达磨论典。大乘的经典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大乘经和论。戒律方面,也不和小乘有所不同。
以上都是根据大乘佛教的观点总结的。但是从学术的角度,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未必如此。但是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不便展开。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可以读读学者写的《佛教史》。iask上有很多,比如平川彰,宇井伯寿,AK Warder等人的佛教史,或者吕澄先生的《印度佛教源流略讲》。追问

您说的"佛陀去世就是因为吃了腐败的肉食而拉肚子,最后去世的。"好象比较人性化,符合人性特点!
但这种说法也已经是历史了,谁又能证明真有此事???如果不能,那我宁愿相佛陀是吃素食而修成正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6
只要是真正出家的僧人就不会吃荤的,有些佛学院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出家,知识学习佛教文化,有的在吃五净肉,但不是出家僧人。

真正的佛门弟子,不允许总是提什么“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大乘小乘,”本末倒置,分别心,不去悟经证经之意,不去实践成就之道,六度万行,只在所谓“学问”上比高低,佛在世时就严令禁止,提问者,警醒!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在这里不含有贬称意义)。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时佛教僧伽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这种特异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的确令我们感慨万千。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从佛教经典的语言文字来看,南传佛教主要依据巴利文经典,因此又称作巴利语系佛教。巴利语原为古代印度流行的一种大众语言,南传佛教相传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传教的。流传到斯里兰卡的佛教经典就是用这种语言传播的,一开始并无文字书写,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王无畏波陀伽摩尼召集僧众在大寺勘定三藏,用斯里兰卡通行的僧伽罗文音译巴利语书写,这是最早的巴利语经典。公元5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觉音到斯里兰卡,重新用僧伽罗文字整理编写巴利文三藏,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巴利语佛典的原型。后来,缅甸、暹罗、泰国等也都以他们本国的字母音译记录巴利文三藏。近代以来,欧洲学者以罗马字母转写,这是现在通行的巴利语佛典。
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的结果吗?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槃,使个人解脱。大约在西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盘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他们为‘方等派’。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现在的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激烈的。

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

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

则争论自息。’(见《法句》第六颂)此颂是佛陀在只陀林针对争论比丘而说,其大意是∶那些

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

不会争论了。

现在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 。追问

您太罗嗦了!阿弥驼佛!

第2个回答  2012-05-26
不是,,1l说的对(佛教三乘佛法:大乘佛法,小乘空法,人天善法)
不是派别,而是修行法门,,大乘和小乘之中也分别有很多派别
如果具体到不停争论【吃荤】地步的,就不属于大乘和小乘了,,,而是在人天善法的层次,而且是非善法(等同不是佛教,,例如儒家道家什么的)
小乘现在很多啊,当然大部分与人天善法融合,,,比如净土宗,就是九成善法,一成小乘(比例肯能不太对)

置于区分大乘小乘
请一定不要按照【汉传】与否来划分
现在汉传佛教已经很大部分都降到人天善法的层次了

大乘佛法:也叫大乘性法,,讲的是唯一真实的佛性,,你可以大致理解为【宇宙起源】(如果你不信佛的话,这么理解)
小乘空法:空法嘛,就是【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是假的,这是相对高一点的,,低一点的就是,自我解脱(只求自己脱离六道轮回)
人天善法:就行行善啊,,比如不杀生、不喝酒、不偷盗等等,,绝大多数【戒律】以及以持戒为修行法门的,都属于人天善法

大乘和小乘最大的区别,,,
小乘中,物质世界都是空的、假的,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大乘,就是比小乘认为什么都没有的认识多了一样真实存在的东西,那就是佛性

可以这么说,
小乘认为【一切】都【不存在】
大乘认为一切都是那个【唯一的真实】幻化出来的追问

恩,谢谢师兄的回答!借此,我倒是想问您一个问题!
实际上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可能是因为修法不同,因此两个法们一旦触碰在一起就会不停的争吵批驳!
另外,佛教与道教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追答

你前3行是指什么问题?是说争论吗?
那是必然的,因为三乘佛法是递进关系,
善法批驳无神论,空法批驳物质世界,性法批驳空
如果学佛人修行是一步一步走,三乘佛法都逐步接触,那会很痛苦的。
空法直接把所有的世界观都粉碎了,然后你接触了,认同了,,后来又听说你现在的世界观还是错的,又会被粉碎一次,这种痛苦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所以先学小乘的人,大部分都接受不了大乘。。(世尊的弟子,刚开始,也大部分是小乘罗汉,所以世尊在教导他的弟子的时候,也是十分的困难的)
——另外——
现在所谓大小乘之争,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善法】和【空法】的争论,大部分其实没有大乘佛法的,,都是给各自脸上贴金而已

道教,我不清楚,我只看过道德经,,我觉得老子和世尊说的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老子没有介绍详细的修行方法


还有
所谓【
小乘佛法是自渡。
大乘佛法是自渡渡他。】
你一定要明白真实意思
所谓【自度】不是说只顾自己不管他人,而是说除了自己以为什么都不存在(实际上是认为自己也不存在,但是毕竟还有一个【认为】,所以我概括为“除了自己”)
而【渡他】,就是说认识到自己【真我】,同时知道别人也是【真我】,要让别人意识到他的【真我】,,,可不仅仅是说帮助他人,与人行善。

第3个回答  2012-05-26
大小乘,确有此种划分。小乘佛教当今在泰国等地是主流。
以前大小乘之间互有争议,大乘认为小乘佛教是”自了汉“,只求自己解脱而不广度众生。然而,”若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现在没有那么对立了,只是修持方法、戒律等有不同而已。
你可以这样理解,同样是学英语语法,有传统语法、结构语法、转换生成语法。一样,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修行方法很多,但殊途同归。追问

恩,师兄说得对"若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另外再补充一句"若要国家兴,除非道佛合"!!!

追答

各宗教可以认为都是“人”在执行,谁叫我们生活在“无神”的时代呢,宗教都诞生在你我此生之前,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追问

我书读得少,请你解释一下什么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呢?

追答

该句出自清代车万育编辑的《增广贤文》 。原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急,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该句释义可理解为: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而不要去牵挂往后的发展。

追问

还是不理解你的意思?对不起哦,我很笨的,请再解释一下行吗?
你们两大宗教,都是提倡劝人行善积德,和平你我。为什么你们自己就不能做到呢?
你有没有想想,你们这些所谓的宗教事实上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些什么呢?
国家经济会因为你们天天在念经祈祷而繁荣吗?人民的生活会因为你们这些宗教安居乐业吗?
好像这些都与你们这些宗教没有什么关系哦!为什么呢?反而要人民来供养你们这些宗教信徒?!

追答

浅一步说,劝人行善积德,和平你我,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夙愿,也是人类在社会方面的道德根基,将“人”从个体及种群这两个方面与动物区别开来。从这点来说,和宗教没有冲突。

进一步说,之所以做不到,你可以用“社会还在发展,人类还在进步,总趋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样的道理来阐释,就如同小孩固然会犯错,但是经过教育、教训,会向懂事乖巧方面发展一样,而当一个孩子长大了,“小孩”的毛病是没了,但又具备了“青年人”的毛病,再经若干年,年老后虽没了青年时的轻狂,却多了老人的“精于世故”。一路走来,一路解决问题也一路产生问题。而宗教的社会公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指人心,无论处在人生哪个阶段,其教化的目的均是惠及一生的。

最后,念经诵咒一部分是为社会为人类祈福,就像我们日常中会送上美好的祝愿一样,且先不管“祝愿”是否“灵验”,她确是人类内心向善、美好向往的表达。另一部分,则是为自己净化心灵,如果信教,可理解为“洗清罪业”,为来世营造美好,或干脆入常乐我净的涅槃状态。

您提到的人民供养,排除当今社会一些“黑庙假僧”不谈,对于正规的宗教来讲,没有“强迫供养”一说,也就谈不上您说的“反而要人民来供养”的事情,而多是信众发自内心的供养。当然,国家尊奉宗教信仰自由,是会拨款发展宗教,这另当别论。

追问

哦,没有强迫供养,但有欺诈的嫌疑哦!信仰固然要,但要是过于执意就没必要了!

追答

为什么有信仰,还是因为现世存在缺憾,是在心理层次对人格的自我圆满。
的确,过于执意有剑走偏锋之嫌。

第4个回答  2012-05-26
不是派,是法门。其实小乘乞食,人给什么就吃什么。给肉就吃肉,后来人才立吃素的(当然也是好)。小乘是自度为主,修灭尽定。大乘度他人为主,修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