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的写作背景

《灯光》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

第1个回答  2009-03-19
本文写于1942年2月,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是正义与邪恶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雾重重,扑朔迷离,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岁月,作者在这段时间带着苦闷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绪,写下了《灯》等一系列散文,这些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
第2个回答  2019-03-21
本文写于1942年2月,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是正义与邪恶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雾重重,扑朔迷离,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岁月,作者在这段时间带着苦闷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绪,写下了《灯》等一系列散文,这些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
第3个回答  2012-03-19
本文写于1942年2月,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是正义与邪恶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雾重重,扑朔迷离,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岁月,作者在这段时间带着苦闷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绪,写下了《灯》等一系列散文,这些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
第4个回答  2020-09-26
1947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而从歼灭57师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发生在1947年9月 11日郓城沙土集的战斗,是华野西线兵团完成的。
《灯光》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暴露了自己,牺牲了。
第5个回答  2009-03-22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一场激烈的围歼战前夕,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写战斗打响以后,为了帮助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郝副营长毅然点燃了书,结果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最后写这场围歼战获得了彻底的胜利,而那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而献身的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加上这样的开头结尾,显然是在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郝副营长生前的一段话,可能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事情发生在建国前的1947年,当时除了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农村是没有电灯的。而郝副营长跟“我”一样,“从小生活在农村”,因此也没见过电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