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100分问与哲学有关的音乐问题

对方向我挑衅:
不想说什么了,先思考一下问题:
音乐的评价判断往往是一种主观判断,它的性质注定了人们不可能带有完全的客观性,甚至和人的瞬间心情也有关系,和人的阅历感触也有关系,更和一种文化宗教也有关系,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而这些往往是音乐的核心部分,抛开这些,那就是音乐的纯粹技术层面,只是音乐的不是灵魂的技术层面,以至于我们听高山流水时能听懂,但往往已经找不到那种逝去的心灵,就是这回事,所以,认为音乐有一个好听的标准就是不对的,音乐的核心只和人“瞬间的感情冲动”有关,两者交织在一起才构成音乐最大的美,哪里有一个好听的标准存在呢?而一个公认的好听的标准必然忽略了时刻的“情感”发生,反而成为一种客体化的东西反而失去了和灵魂的的贴切;
最美的音乐只是瞬间的感情和瞬间的音乐交织在一起绽放的光芒。然后,消失。
比如,看电影,经常觉得音乐很美,但往往单独听时就根本8好听,为什么捏?因为看电影时电影首先把人带入一个感情的场域,或者快乐,或者悲伤,或者澄明,然后音乐再播放出来,和着内心这股冲动,音乐就取得了它自身不能取得的效果。同样,一种流行文化背后必然也有着他的感情场域,离开这种感情场域谈论音乐,只能触及最表面的东西,技术层面。
对于历史的交待,或许有一种客观的评价,比如某某人在历史地位上多么重要。这是普世价值观存在的过去的一种情况。
但进入后现代个体化时代,随着多元价值和个体身位的彰显,主流价值观的彻底碎片化也是必然的,也就是,流行文化的本质是“时代”对于“历史”的解构,个体化对于“普遍审美”的解构,其表现就是:只有最适合自己在某个特定场域下欣赏的音乐,而所谓的“好听”“经典”将随着后现代的彻底解构而消失其源泉。
流行文化只是一种碎片化。强行提取建立在普世价值观下的“好听”是不可能的。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对骂。互相不承认对方的音乐感。
妹妹哲学学的太差了。
那段话是对方说的
我要怎么从哲学的层面将其击倒?

请注意他的推论的问题:
1、“音乐的评价判断往往是一种主观判断,它的性质注定了人们不可能带有完全的客观性”
“往往”这就已经承认不是全部,他后面的推论却很多是建立在“全部”的概念上的。这是以部分代替全部。同样“不可能带有完全的客观性”不等同于“完全没有客观性”,事实上主观判断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也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
2、“认为音乐有一个好听的标准就是不对的”,“音乐的核心只和人“瞬间的感情冲动”有关”,
首先音乐和人“瞬间的感情冲动”有关,而不能赞同中间加“只”,这个“只”完全改变的论点的性质,典型的以偏概全,部分代替全部。第二,“认为音乐有一个好听的标准就是不对的”这句话就个体而言可能是对的,但对全体来说则陷入了过分肯定个性,而忽略共性的错误中。比如说人与人是不同的,但是人与人的共性又是相同的,这种个性和共性都是客观的。以个性否定共性或者以共性否定个性都是错误的。
3、“同样,一种流行文化背后必然也有着他的感情场域,离开这种感情场域谈论音乐,只能触及最表面的东西,技术层面。”
前半段我是很赞同的,但是把“技术层面的东西”贬称为“最表面的东西”显示了对方的无知和狂妄。一项“技术”之所以能成为“技术”,恰恰在于它对某些东西的挖掘和开发,对方显然是把“对成熟技术的使用”当成了“技术”本身,这完全是概念上的错误。
后面的话由于不清楚谈话的背景,不好评价,但是仅就逻辑而言,同样存在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偷换概念等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4
金岳霖《论道》:“每一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源动力。”现今的三大文化区,印度、希腊和中国,各自拥有引以为傲的艺术文明,源于它们不同的“中坚思想”。以中国为例,独特的音乐文明是长期的东方哲学思想浸染下的产物。

与西洋、现代音乐相较,中国传统古乐具有迥异的理论体系和艺术风格。从基础的黄钟定音到曲式、调式及曲风、内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淡雅平和、谐于自然的音乐。这与西方辉煌的交响乐、激昂的进行曲自是颇为不同。

思想文化的发展环境。汹涌的太平洋、险恶的戈壁滩、无垠的沙漠腹地、堪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地理的险阻为国人与外界的交流设下了重重屏障,使古代中国与外域的交流度大大降低。而另一方面,辽阔的疆域、繁复多变的地形起火则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多彩多姿提供了契机。于是中国发展出了独立而派别众多的哲学文化,繁盛如百家争鸣。哲学思想身渗入了历史生活的每一处,也渗入了音乐发展的过程中。

习惯了七音体系及纯律,西方人往往对中国的五音、三分损益法、十二律颇感兴趣。很长一段时间,礼乐都是根据五音及由此而来的五声调式创作的。其后的音乐也出现了七音的形式:雅乐(加变徵#F,变宫B),清乐(加清角F,变宫B),燕乐(加清角F,闰—清羽bB),然而五音(宫商角徵羽)体系仍在古代音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细想来,为何五音体系在人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呢?记得上乐理课时老师说过,这点须从哲学思想中的“儒”中探寻。

儒家精神中最根本之处在于维护“礼”,并由此引申出了“和”、“乐”、“善”、“仁”、“义”等概念。从艺术的角度看,儒家重人道,是“为人生而艺术”。作为学者,荀子深以儒家思想为然;作为艺术家,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融入艺术审美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乐论》中,荀子主张“乐与政通”,重视音乐的象征意味对社会的垂戒意义和理性的自我调节对行为的控制能力。他要求音乐发挥“一天下”的作用,推进新兴地主阶级统一天下,巩固封建专制政权。这种思想决定了古人对音乐“纯正”、“平和”及“善导人心”的追求。——“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所以,对于完满的宫商角徵羽(都是全音),人们是乐于其出现的。由这五音衍生出的曲调被认为是正统、和谐的音乐——音色较为柔和稳重,是为“和”;可以教育人心,将人们导向“正途”,是为“正”。相反,清角、变宫等音(半音)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欠完满、有失偏颇的音,因而发展受了限制。五音如此的深入人心,由此可略究其因了吧。

荀子“乐与政通、以理制情”的思想还体现在琴乐的“四禁”上。这是历代琴乐发展中逐步产生的。四禁者,一曰禁情,不是所有感情都能宣之于琴的。只有符合特定的规范,具有一定理性内容的情,才是琴所表现的对象。二曰禁音,禁止繁音促节,不允许音的自由发展、丰富多变。三曰禁欲,禁止把琴的演奏当成本能欲望的满足。四曰禁变,禁止趋时应变,在任何时候都应恪守古音之正。四禁的实质是要把善于表现个体情感的琴乐限制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并以这种合礼之乐来梳理个体情感,完善社会统治。四禁把传统礼教音乐更具体化、也更狭隘化了。另外,四禁中的“禁音”、“禁变”与五声调式的蓬勃发展是不是也有些关联呢?

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即求一种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几千年的影响,国人的民族性也透出这种儒道互补的特点。中华民族注重礼仪(强调服从),含蓄而不张扬,棱角较少,学者多有儒雅的风度和强烈的奉献精神,求平和稳健,个性中不时透出淡泊的一面。古乐中“于冲和平淡中见精妙”与其中的“儒”异曲同工。那么道家思想在音乐中的印证呢?——合于自然,谐于自然。如果说儒家之乐是伦理的中和,那么道家之乐则是恬淡的中和,是自然于人心的表现。当西方音乐家醉心于复调音乐,醉心于赋格、前奏、康塔塔时,中国的艺术家已经在云淡风清中“天地人合一”了。古人对音乐与自然相谐的追求由来已久。从老子的“大音希声”(也体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庄子的“至乐”,到阮籍的“乐者田地之体”、徐上瀛的“琴境之辨”,莫不透出对“乐与境谐”、“自然之和”的崇尚。音乐与自然谐,不正是道家出世、天地在心的表现吗?

中国音乐家对自然之谐的崇尚,一方面是对自然之声的喜爱。古曲中表现自然的作品是是不胜枚举:《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另一方面是作品灵魂中的“与道谐”,即便是《广陵散》、《秦王破阵乐》这般恢弘的乐曲,也不乏幽微、深远之处,可畅和情志,与天地合。“与自然谐”的思想似乎也可解释西方“音画”思想的奥妙。音画,即以音乐引导出应有视觉引发的对图象的感知。古人先以乐拟声,再拟景,进而拟情,逐步达到借音乐让人心与自然相谐的境界,与音画之思想似有略通之处。再举一例:伯牙曾学琴于成连先生,学有两年余仍未成,成连先生便将伯牙带至东海蓬莱山,让伯牙从师于“方子春”。然而伯牙于蓬莱听海涛澎湃、山林幽远虚籁、鸟群啾鸣之声月余,却从不曾见方先生的踪影。伯牙方悟出成连先生之意,深受启迪。从此艺技大进,琴声妙绝天下。多年后,终有“遇知音”之佳话。是怎样的觉悟让伯牙的琴音神采飞扬,似有了生命一般,应该不言而喻了。

儒、道两家不同思想对中国古典音乐风格的完善、成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然而其余派别的思想也在影响着古乐的发展,例如法家墨子的“非乐”论——只不过是负面的影响——他认为不应发展音乐。但这其余几家的影响,终是不能与儒道并论的
第2个回答  2009-02-14
我是理科生 但我有我的哲学观

最本质的音乐 是旋律,与歌词无关 歌词只是个注释

音乐的起源是大自然 源自对大自然的敬畏 崇拜 及信仰 到了喜爱的极致 就有了模仿 但这种模仿,按你们的话说 绝对不是 形而上学,她必定融入了情感---自身对大自然声音的模仿~

但是,人人都有向往美好的事物的本能

由于这种“本能”,音乐必定是有 好听 与否 的差异区分的
那么区分在哪里呢?

还是生命的初衷!!旋律的力量好似大自然的呼唤,咆哮。生命,当然是不喜欢咆哮的~
第3个回答  2009-02-17
你没有说明要从哪个方向去对对方进行反驳,我只能站在我的认知角度做个表述!
===========》
对音乐本身价值的评定,欣赏者是绝对持主观性判断的,一首音乐好与坏的区分主导于它的音律是否能与听者产生心灵境界的共鸣。当然每个人的品味和其看待事物的观点都不尽相同,由此音乐也有分抒情、欢快、悲伤、激昂等多种类型。但真正优秀、壮丽的音乐其悠扬的旋律响起时,欣赏人的感官会在瞬间绽放光芒。不借由任何外在元素,音乐本身的核心就能令人心境在倾听的过程中同步产生某种类型情感并使之状态化。那些靠听者“瞬间的感情冲动”与之交织进而才能产生美感的音乐充其量只能称为“次品”,永远无法成为后辈口中的“经典”,随着后现代主流文化的崛起终将被人们所淡忘。而真正的“经典”音乐则不同,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流行,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它仍然可以在异域的文化空间中独树一帜,其撩人心声的旋律仍然可以吸引众多新流派的听者。
对方所言论的一个感情的场域加一股感情的冲动紧接着放音乐等于音律高技术含量的释放,这些只局限于我刚才所提及的“次品”。相信多数人都不会否认成龙的《壮志在我胸》听完后会让人情绪激昂?那试问你是在倾听完这首歌后渐渐萌生历经沧桑的辛酸感?还是你必须人生大起大落后才会觉的这首歌能让你有那股情感体验?我不否认后者的效果更明显,但我要说明的是:好音乐是可以融贯听者内心的心声令其身临其境,而不需要借由第三方场景做导火线的。
优秀的音乐在任何文化的价值观下是被广大群体接受的,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好听”。
第4个回答  2009-02-14
音乐是一种艺术 只要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就好 社会的美丑观应该是可以普遍认同的 毕竟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潮流终究要普遍认同才能称之潮流 这中间应该有音乐的市场问题
比如个性问题 很多音乐是很彰显个性 但是追求个性也是时代的主题啊 不管多么的与众不同 他也是建立在追求个性这个普世价值观之下的
不管人的主观程度多强 大多会用泪水表示伤心 用欢笑表示快乐 我们虽然无法去理解音乐里最原始的东西 可是这种失去的心灵是创作者的 你怎么可以说一个人可以完全体会另一个人的心情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