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录》原文的翻译是什么?

如题所述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词条

百科

精彩信息一览无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七录

    作者

    阮孝绪

    意义

    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成就

    价值

    强调分类应当注意文献内容

    目录

    1分类

    2特点

    3价值

       

    4作者

    5原文

    6译文

       

    7历史故事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

    《七录》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阮孝绪的《七录》已经亡佚,唐代释道宣的《广弘明集》卷三收录了它的序,其类如下:

    (一)经典录内篇一:易部,尚书部,诗部,礼部,乐部,春秋部,论语部,孝经部,小学部。

    (二)记传部内篇二: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部,簿录部。

    (三)子兵录内篇三:儒部,道部,阴阳部,法部,名部,墨部,纵横部,杂部,农部,小说部,兵部。

    (四)文集录内篇四: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

    (五)术技录内篇五:天文部,纬谶部,历算部,五行部,卜筮部,杂占部,刑法部,医经部,经方部,杂艺部。

    (六)佛法录外篇一:戒律部、禅定部、智慧部、疑似部、论记部。

    (七)仙道录外篇二:经戒部,服饵部,房中部,符图部。

    折叠编辑本段特点

    (一)《七录》把内篇分为五部,主要根据《梁天监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术数书目录》该目录的作者为刘孝标和祖暅。

    (二)《七录》外篇佛法、仙道两录,则根据王俭《七志》中关于佛经、道经的两个附录。

    (三)《七录》分类上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务实,即从当时学术发展、书籍数量的实际出发的。

    折叠编辑本段价值

    阮孝绪对目录分类理论也很有贡献,其《七录序》是我国早期研究目录分类理论非常重要的文献:

    (一) 它强调分类应当根据学术的发展、文献保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二) 强调分类应当注意文献内容,便于检索利用。

    (三) 《七录序》注意到每大类的名称既要醒目,又要能科学地概括该大类的文献内容。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阮孝绪(Ruan Xiaoxu)

    阮孝绪(479-536)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阮事迹入《梁书·处士传》。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既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亲友因呼为居士。所居唯一床,竹树环绕,读书其中,学养精进。屡被征,以世路多艰,终不出。其人出处去就,高洁不染有如此。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录》一书,总结前人目录学之成就。七录今夫,惟自序尚见于道藏《弘明集》内。七录分内外两篇。内为五录:经典,纪六艺;记传,纪史传;子兵,纪子书、兵书;文集,纪诗赋;技术,纪数术。外篇有二:佛录、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阮之前有王俭《七志》,以分类法论,则阮较王为善。阮氏对目录学之页献,据姚名达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认为有:①分类合理化;②适应时代环境;③工作科学化。阮录在当时已将"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尽于是",可以说是已尽到目录学史上编集、创见之功。

    折叠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0
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第2个回答  2017-11-25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七录斋是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介绍我国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幼时读书勤于手抄的故事。张溥抄书并非为了留下来慢慢看,而是抄完读一遍就烧掉,再抄再读再烧掉,如此反复达六七次之多。关于抄写,古人多有论述,如“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再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和看、读相比,抄是最辛苦的,也是最有效的。

第3个回答  2020-01-29
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