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人物画的十大墨法解析

如题所述

一、意笔人物画的渍墨法解析
渍墨法源于清初的山水画,通过枯笔皴擦后渍染,干笔淡墨渍染出笔痕并产生墨晕。枯笔皴擦带来少滋润,加墨渍染则使墨色干枯中见秀润之美。渍墨法与湿破干的区别在于渍墨法在干笔皴擦后渍染,而湿破干是在干笔未干时以湿笔破之。渍墨法可多次渍染,力求墨晕厚重而不单薄。
二、意笔人物画的积墨法解析
积墨法是通过同一种或不同墨色层层重叠积加之法。明代唐志契提到画家要积墨水,或浓或淡,或先淡后浓,或先浓后淡,能在绢素之上积出盎然溢然、润泽的效果。积墨法中笔法要松灵,能见笔痕,笔与笔之间留有空隙,避免“腻”和黑气。每积一遍墨,应在“前一遍墨干之后再加上去。积墨所用的墨色不宜过浓,淡墨可积加数遍而仍见笔墨透明,浓墨积加过多会成漆黑一团,失去积墨意义。积墨法一般用淡墨湿笔层层积加,求墨韵华滋浑厚,也可用淡墨干笔层层加厚,求笔笔重叠交错,构成枯中有润的笔墨效果。
三、意笔人物画的冲水法解析
冲水法是在墨线勾好后,将干未干时以清水或淡墨水大量冲染,使未干之墨化开而已干的墨保留原来笔形的一种方法。冲水法与水破墨的区别在于冲水法面积相对较大,整幅用水冲染,而水破墨面积相对较小,有的是局部的。
四、意笔人物画的没骨法解析
没骨法是不勾线,直接画较大面积的黑块,兼以点、皴擦,直接表现形体的方法。笔法常以大笔侧卧出之,笔尖蘸浓墨,笔根变淡,笔迹有自然的浓淡变化。没骨法应每一笔有浓淡变化,渐次过渡要自然。没骨法笔与笔的相接应在笔根处,这样能笔笔相连而不失整体和谐;笔与笔不能接在笔尖处,这样既会有损笔形,又使墨色层次零乱。下笔之前,应先设计一下笔势的方向、墨块面积的大小、行笔顺序,力求一气呵成。没骨法原为花鸟画中的技法,清代任伯年始以没骨法画人物。此法最好用半生熟纸或老纸,因其性温和,渗化慢,用笔时能沉着厚健;渗化太快的新生宣或棉料纸笔形难以把握。
五、意笔人物画的宿墨法解析
宿墨是隔宿的干墨加水形成墨水相离、含尘埃渣滓的墨。后人也用以残剩墨锭加水浸泡、使其脱胶而成;也有把墨锭放入笼里蒸,使其成粉状,再加水调制而成。在生宣纸上,宿墨点画的周围有墨晕渗出,形成特有的情趣。明清以来不少画家喜用此种墨法。宿墨色泽较灰,没有墨光,笔迹明显且墨韵效果好,现代人物画常宿墨、新墨并用。宿墨先画,再用新墨复加。特别在大幅的创作中,宿墨是常用的方法。这样的画面笔法清丽而又墨气淋漓,效果甚佳。有的把宿墨和新墨并置在画面上形成对比,产生微妙的趣味。
六、意笔人物画的破墨法解析
破墨法是将两种不同色度水量的墨在未干时复加的方法,主要是破开墨色的平板状态,增加墨色的丰富程度。有时是破墨法可修改一不理想的墨块。破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淡墨破浓墨,二是以浓墨破淡墨。现代水墨画中,还有干破湿、湿破干、水破墨、墨破色等方法。破墨法要注意墨的浓淡,两种墨色不能太近,否则会失去破墨的效果。破墨时,笔中的水量要适中,水量过多,会使墨色过分渗化而成糊块,水分过少,则墨的浓淡干湿各自孤立,不能相互渗化。如淡破浓时,笔中水分过少,则无法破开浓墨色层次就分不开。
七、意笔人物画的焦墨法解析
焦墨是比浓墨还重的一种墨,砚池新研出的墨不加水便是焦墨。焦墨法多用枯笔,以用笔的枯湿变化来体现墨的层次。古人说:“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此论道出焦墨法之理,即视形若枯燥,而内质却能意极华滋。焦墨行笔不能无笔痕,要笔法清晰。笔要留得住,不能浮滑。否则墨韵枯槁,生趣全无,乃为死墨。
八、意笔人物画的浓墨法解析
浓墨是墨色较重的墨,砚池中研好的墨,稍加清水即成浓墨。浓墨往往出现在一幅水墨画中醒目的地方,用浓墨画的点画块有沉稳厚实之感。注意:浓墨不能单一,要求有稍淡的浓墨呼应。
九、意笔人物画的淡墨法解析
淡墨是墨色中偏灰色调的一类。淡到何种程度,没有一定的界定,根据需要自己把握。淡墨法要求淡而不薄,薄中见厚。要达此境界,全在用笔。笔力沉厚,墨色再淡也不显单薄。淡墨法追求一种空灵的韵致,如雨夜昏朦,烟晨隐约。山水画中常层层积染,不求笔迹;人物画中则多笔笔复加,求笔迹的层次,表现衣饰的质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