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金银器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金银器主要是金制品,银制品极为罕见。无论是黄金制品的数量还是从造型、工艺水平上看,秦国的金制品在诸侯国中都表现得最突出。在陕西省凤翔秦都雍城地区的马家庄宗庙遗址、秦公一号大墓和凤翔西村秦墓中及始皇陵中,发现黄金制品百余件,既有花纹繁复、造型独特的装饰品,如龙首蟠龙、盘蛇、鸳鸯金带钩、金兽面、金方泡、玉环金铺首等;也有做工精细、精美绝伦的实用器,如错金虎符、错金银铜鼎、鎏金蒜头壶、金洗、金环首铜刀等。此外,秦国的一些铜铁器的柄部也饰有金柄,如陕西省宝鸡益门村春秋墓发现有3件金柄铁剑。除秦公一号大墓的一件金箔系锻打之外,其他所有金器全是铸造成型,明显受到当时青铜工艺的影响。

根据凤翔和宝鸡等地所发现金器的规范程度和统一的造型风格推断,上述金器应是秦国官府作坊统一制造的,地方官府和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是不可能制造金器的。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除黄金制造业外,还出现了银器制造,但仍以金器制造为主。此时的金制品已由礼器和装饰品向实用器发展,主要是一些大型车马的部件和饰件,很少有实用生活器皿。

秦朝由于年代短促,遗留的金银器不多,大多在始皇陵所出铜车上有所发现。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一个陪葬坑里,发现两乘大型陪葬铜车马,一前一后排列,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制作年代至晚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10年之前。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秦代工匠成功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并将其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如秦陵二号铜车马的零部件中就有金制件737件,银制件983件。

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4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

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该铜车马共由3500多个零部件组成,总重约1040千克,其中金饰件3000余克,银饰件4000余克,车马通体饰有精美绝伦的彩绘。

该车伞杠上有圆管形错金银纹样两节,纹样环伞杠一周,上下两端各有一条宽0.35厘米的金银错粗环纹,及一条细线作为纹样的上下界。中间部分也有3组凸起的阳弦纹作为整个图案纹样分组的间隔条带。

由上向下数第一、三两组阳弦纹上的错金银纹样基本相同,中间凸起的部分都是以金银错的横“S”纹作为主题纹样,形成二方连续的环带纹。纹样与纹样之间也是以3条细金银错线相隔。

金银勒是控驭马的重要器具。一号铜车前所驾的4匹铜马的头上各戴一副。4副勒的形制、结构和编缀方法基本相同,大小相似。主要的连接点上缀有金质或银质的圆泡形节约,额部饰金当卢。

金当卢为马头的金饰件,勒套装于马头后,当卢则位于马额中央。长9.6厘米,最宽5厘米,厚0.4厘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金质,下层为铜托。两层大小、形状相同,连接一起。

正面的周边有突起的状似流云纹的阳线边饰,中部为两条左右相对组成的类似蝉纹的浅浮雕单独纹样,二者交合为一的两条蟠虬纹。

金当卢背面的铜托上铸有4个纽鼻,两两相对。纽界内贯穿纵横呈十字形铜条,此铜条与托板、纽鼻铸连一起,用以连接金银勒上的链条,起节约作用。

位于马口两侧的链条上连接着银表和铜衔,位于喉革部分的链条上悬挂着铜丝扭结成的璎珞。左骖马和右骖马的勒除连接着银铆、铜衔外,还有铜橛以及连接衔、橛的圆片形铜构件。

勒是套在马匹头部,用来控制马匹的核心部件。俗称马笼头,古代又名羁,亦称络头。《淮南子·原道训》:“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古代马勒多以革带制作。革带相交处,常见以底部带有钮鼻的铜环或铜泡连接,称为节约。

秦陵铜车中的马勒则是用金银子母节连接成的条带构成,条带的交叉处用底部有钮鼻、表面铸花纹的金泡和银泡连接并装饰。

络有衔者谓勒,铜车马之衔由两节两端有环的铜棒相连而成,中间的小环相互穿接,两端的大环用于贯镳。镳为银质,呈弧形扁棒状,每副勒上两根,与勒系连为一体,分别位于马嘴两侧。

镳的形状以弯月形居多,有的呈上尖下粗的牛角形,有的呈拉伸的S形。其质地有角、木、铜、银、玉、象牙等,铜镳占多数。

镳在实用功能之外,还以其质地和纹饰的不同表示尊卑,是马具中表示车主的身份的部件之一,很受人们重视。《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皇帝的乘舆“象镳镂钖”,王公、列侯的车“朱镳朱鹿”。

秦陵铜车中的8匹马皆银镳、金银勒,尽显高贵之气。

马勒套络于马匹头部,勒上系着辔绳,御者手握辔绳控驭马匹。御者根据需要做出不同的牵拉操作,辔绳另一端的衔、镳就会对马的口部施加不同的压迫,受过训练的马匹自然会遵从御者的指挥行动。

假如需要马匹停步或慢行,御者在发出口令后,只需同时牵拉双侧的辔绳,受到双侧辔绳共同作用的铜衔,就会向后勒挤马口。在铜衔的勒挤下,马匹便会做出扬头顿蹄的动作,随之停止或放慢脚步。

假如需要指挥马匹转向,御者在发出口令后,只需牵拉朝向一侧的那根辔绳,受其作用,马口中的铜衔便会被拉向该侧;此时,铜衔另一侧穿插的镳就开始发挥作用,既阻止铜衔抽脱马口,又逼迫马头向牵拉一侧转动。在辔绳、铜衔的带动和镳的迫使下,马匹必然按照御者的要求转向。

通过马勒在控制马匹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衔、镳的功能和用法,便清楚地展现了衔镳相连、随辔而动的场景,还可以生动地诠释“分道扬镳”这句成语的原始含义。两人分别,各自牵动马辔,勒上之镳随之扬起,车骑转头绝尘而去。

一号铜车的车舆呈横长方形,前面的左右两角成弧形钝角,后面的两角为直角。横宽74厘米,纵长48.5厘米。舆的四面装有軨。前有轼,后面为敞口车门。前侧车转上端与轼之间以弧面形的掩板相连,使舆的前部形成半封闭的空间。

前軨的上部偏左装有银弩辄两个,承托着铜弩的弓背,弩臂置于轼和掩板上。形状和大小相同,长12.3厘米,辄的后部呈长方筒形,前部有一含口,含口的上唇短,末端向下微勾呈鸟状,下唇长而斜向上方弯曲,末端呈鸭首形向前平伸,整个下唇的形状犹如鸭举颈昂首。其上侧及左右两个侧面铸有浅浮雕状的流云纹。

辄的作用有二:一用以承弓,二用以张弩。

此外,秦俑坑的5个探方内也发现有金节约、金泡等。陕西兴平发现的秦代错金银云纹犀尊也是那时的珍品,通高34.1厘米。造型雄奇浑厚,壮健有力。两眼前视,双角上竖。犀身整体以错金银云纹为饰,云纹细如游丝,运线流利生动。表现了秦代工艺匠师的高度技艺。

除陕西省以外,在山东省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还发现了银器130余件,其中有一件公元前214年制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

鎏金刻花银盘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重1705克,直口,平折沿,折腹,地微内凹。口沿及内外腹壁錾刻3组龙凤纹,每组布局疏密适宜,采用二方连续的环状图案,龙凤纹为S形结构,宛如流动的几何图形。3组龙凤纹上下相互叠压交错,龙首张口回顾,凤首卷曲,颈饰凤羽。

盘内底中心錾刻3条盘龙纹。龙首张口,额顶有角,躯下有足,龙尾弯曲与另一条龙相衔接。构图于规整中寓变化,线条古朴、抽象,而又流畅、华美,呈现出自由奔放、活泼秀丽的神秘感。

器身内外装饰纹样采用满地装,龙飞凤舞,布满全身,显得繁缛华丽。银盘制作工艺精湛,錾刻娴熟精致,纹饰处全部鎏金,银色的质地,金色的纹饰,交相辉映。

盘口沿底面和外底刻有铭文47字。……外底所刻“御羞”,即“御馐”。御馐归属少府,管理帝王膳馐原料,也提供帝王美食,因此,这件银盘系专供帝王美食之用。

这一件银盘刻花鎏金,纹饰錾刻得极为精致,可以看出秦代艺人娴熟的技巧。而且,所呈现的花纹规整、细腻,有很强的韵律感,应该说是在当时已有相当水平的工匠和很像样的作坊了。

刘襄墓中还发现两件略小的银盘,饰波折纹、花叶纹和云龙纹等,纹饰上全部鎏金。

根据对这些金银配件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陪葬铜车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