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的风格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我国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的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黄金在上层人士中的使用比较普遍,它既是诸侯、贵族之间相互馈赠、贿赂的礼物,是财富的象征,又是战争争夺的对象和祭祀用的供物。

与黄金一样,在春秋、战国时期,带钩普遍被王公贵族作为饰物佩戴在身上,尤其金带钩材质高贵,造型奇特而别具匠心,也是当时身份的象征。

带钩是古代扣接腰带的用具,始于春秋,流行于战国至汉。战国秦汉时期,带钩的使用非常普遍,形制也日趋精巧,长短不一,有短至六七厘米,有长达三四十厘米的,但钩体都作S形,下面有柱。有竹节形、琵琶形、棒形、鱼鸟形、兽形等,其材质包括金、银、铜、铁、玉、玛瑙各类。

带钩不仅有束住丝带革带的实用价值及装饰美化作用,相传它还为齐国争霸立下了汗马功劳。古文献记载,春秋时鲁国管仲追赶公子小白,拔箭向他射去,正好射中他的带钩,公子小白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他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了霸业。

带钩既是当时的服饰又有装饰意义,因此贵族们所用带钩的工艺特别考究,有些铜、铁带钩也是用包金、鎏金、错金银、嵌玉、嵌琉璃或绿松石等方法加工的,品种繁多,制作大多精致轻巧,是非常珍贵的艺术作品。

在春秋中、晚期,齐、燕、楚、秦等国就已经开始出现带钩。山东、河南、湖南、陕西、北京及辽宁等地的春秋至战国早中期墓葬中都有带钩发现。

如江苏省涟水三里墩战国墓发现的一件兽形金带钩,造型虽为怪兽却给人一种温柔可爱的奇妙感觉,线条圆润、流畅,做工精巧、细腻,整件作品既高贵又清新,鲜明地体现出了儒家人生既要艺术化又要以仁义为依归的“乐教”传统。

这一兽形金带钩,系采用立雕、浅浮雕、阳刻等多种技法铸造制成,长12厘米,重275克,钩形似战国时期流行的琵琶样式。

纹样的风格和同期青铜器纹样的风格相一致。将带钩向上时,整个形象为一呈蹲坐状的怪兽,钩似马首,前肢抬起收于胸前,挺胸勾首,颇为生动。

马首靠近右眼脖颈处有一明显凹陷及一较细划痕,似为重物或尖锐器物所划伤。带钩中部即怪兽腹部颜色较深且粗糙不平,似被汗渍污染所致。

鲁故城墓也发现近10件带钩,质地有银、铜、玉、铁等,制作工艺有鎏金、错金银、贴金和镶嵌等,堪称佳品。

如在一座墓中发现的兽头银带钩,根据位置和共存器物判断,此带钩是佩器钩。器作琵琶形,钩首作兽头形,器身弧形拱起,侧视呈“S”形,尾端雕饰卷角兽面纹。两道细凸棱使钩身正面呈瓦状内凹,背面一圆钮,长15.9厘米,宽2.5厘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