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夜发清溪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夜发清溪”的意思是: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这句话出自唐朝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原文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白话释义: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4

“夜发清溪”是指晚上从清溪出发的意思。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当时李白初次出四川,因依恋家乡山水有感而发。诗人乘船从水路走,在船上看到了峨眉山间吐出的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

百度百科-李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8

意思是: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

词句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白话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高悬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

当小船儿转入渝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团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一江秋水,载着“半轮”秋月,时缓时急地流动着。月光如水,水流月也走,既有一种流动的神韵,又有一种宁静的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峨眉山月歌》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翻译】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赏析】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以前。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9-27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峨眉山月歌》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翻译】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赏析】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以前。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