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学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20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江苏昆山周慎修先生,目睹东北三省被鲸吞,民族危机日深,“深信欲救亡图存非教育不足以言此”,乃于1932年10月3日,与周祖贞、季永章、杨安仁等发起创设该校。择定西爱咸斯路249号(现永嘉路第三小学校址)为校舍,聘请于右任等知名人士为校董。1933年1月3日举行首次校董会议,定校名为私立中国中小学;中学设高中、初中两部,高中部设普通科和商种推举周慎修为校长,褚民谊为董事长。同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学生73人。由周祖贞任教务主任,张家凤任训育主任,张一轮任事务主任。第二学期开学学生增至173人,乃在甘村(现嘉善路131弄)3号、敦和里(现襄阳南路306弄)、拉都路(现襄阳南路)343号另租校外宿舍三幢。1934年学校初具规模,6月向当时市周祖贞任教导主任,方季石副之,季永章任事务主任,增聘刘振邦(秉彝)为秘书。
抗战爆发前后,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上海租界避难。1935年9月,学生骤增,原有校舍不敷应用,遂租西爱咸斯路386号(现永嘉路388号)慈善家黄涵之先生寓所为中国中学校舍,沿用至今;旧址为中国小学暨幼儿园。由周祖贞任副校长,徐春霖、方季石分任高、初中主任,由顾宝煜(书麟)、杨安仁、季永章分任教务、训育、事务主任。1938年学生剧增至约800多人,共18个班级,中学分设初中女子部于中国小学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