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批红楼梦中的脂砚斋到底何许人???

如题所述

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

关于脂砚斋的身份,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作者说;(二)妻子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这些都是针对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关系而言。

有部分红学家倾向于“妻子说”,此说由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提出,他从脂批中挑出若干条类似女子语气的批语,遂认定脂砚斋是女性。

如庚辰本第二十六回一条行批:“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同回宝玉一句“多情小姐同鸳帐”惹恼黛玉,其旁行批云:“我也要恼”。

周先生认为“断乎非女性不合”,“又是个女子声口”。他认为脂砚斋是小说中的史湘云,并猜测其后来与曹雪芹结为夫妻。

总之,从脂批的内容看来,脂砚斋其人与《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族应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且社会地位完全相同。

扩展资料

脂砚斋往往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隐喻进行说明,并为红学的“探佚学”分支提供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

一、脂砚斋透露了作者家世,揭示了小说与原型背景即曹家相关联的内幕。第一回中癞头僧指着甄士隐大笑,在其所念的四句诗的第三句“好防佳节元宵后”,甲戌本有侧批云:“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是提示当年曹家被抄没的往事。

曹家正是在雍正六年元宵节前被抄家的,故此脂批说:“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

二、脂砚斋透露了文中寓意,注释词语典故,深知拟书底里,揭示了小说写作技巧和艺术创作的内幕。

如甲戌本第一回有一段眉批总述“书中之秘法”的批语:“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三、脂砚斋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和总纲。

全书的本旨是:“无材可去补苍天。” 第一回甲戌本的侧批明确认定这七个字是“书之本旨”。

做出了全书的总批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甲戌本第一回侧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接着在后面正文“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处,有侧批曰:“一部书之总批。”

揭示了全书的总纲。甲戌本第一回中僧道曾言:“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侧批道:“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在“枉入红尘若许年”之后脂砚斋批道:“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四、脂批明确揭示脂砚斋参与了小说创作。脂砚斋可以决定书名。在甲戌1754年之后曹雪芹尚在世的十几年间,《红楼梦》的书名一直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从“重评”一直到“四评”都保持此书名。甲戌本小说正文有这么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脂砚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读红楼梦不能不看脂批,因为脂砚斋和金圣叹毛宗岗不一样,脂批红楼梦也和金批水浒毛批三国不一样,后两个的批语可看可不看,因为按照胡适先生的说法,脂批却是红楼梦的一部分,红楼梦最早公开发表的时候就是带着批语的,也就是说,这些批语是曹雪芹要求和小说文本一起发布的,自然不可不看,而另两个的批语则是后加上去的,小说发行的时候并没有批语。 那么脂砚斋到底是谁呢? 有几点是所有看红楼梦的人公认的,而且是不需要怀疑的:首先,脂砚斋非常清楚曹雪芹的生平;其次,脂砚斋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路和意图;最后,脂砚斋和曹雪芹关系很亲密。 还有一点是大家都怀疑但无法确认的:脂砚斋很可能是女人。 所以,刘心武说脂砚斋很可能和曹雪芹是夫妻,但我觉得吧,也未必,可以把老刘的话理解为,脂砚斋起码是曹雪芹的妾,也可能是老婆;红学领袖周汝昌泰斗也说,脂砚斋称呼曹雪芹为“芹”,这不是一般关系的人能这么叫的。不过周大师到底是国宝级的专家,没有很不严谨的把话说到“夫妻”这个份上,可是这个称呼倒确实很像是情侣之间的味道。 暂且放下脂砚斋的性别不谈,不管他还是她,不管曹雪芹他们俩到底是夫妻还是同性恋伙伴——曹雪芹也很像是个娘娘腔,怪不得很多人认为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本人——有两点可以肯定:首先,脂砚斋的文化水平非常高,和曹雪芹相当;其次,脂砚斋应该是个一直伴随曹雪芹的人,或者起码是曹雪芹不太大的时候两个人就认识了。因为有人考证,曹雪芹写书的时候不过二十岁左右,依据是敦诚和敦敏的诗,那么脂砚斋如果很晚才认识曹雪芹,又怎么能那么了解曹雪芹的生平?不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又如何批注红楼梦,而且批语还得到了曹雪芹的肯定,并且和书的原文一起发表? 那么,我猜测一下脂砚斋的性别,会是女人吗?那个年代的女人读书识字的很少,能有较高学识的更加罕见,能和曹雪芹相提并论而不落下风的——我保守的估计——应该属于凤毛麟角——假如真的存在这样的女人的话。这样的女人,长期伴随在曹雪芹身边周围,起码在他写书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张宜泉、敦诚、敦敏、永忠和明义是不是提起过这个人?这样的才女,当是罕见得紧,正所谓奇货可居,难道可以忽视吗?即使重男轻女,即使这是女眷不便相见,但是如果他们和曹雪芹的关系真的非常铁,难道还不能妻子不避吗?除非他们和曹雪芹的关系也一般,否则断是不会连曹雪芹的门都不上,若上门去,怎会不留意到仅有的一个女人——曹雪芹当时穷困潦倒,买酒的钱都没有,要换酒喝,可见不会有丫鬟。但我没找到任何诗句可以被理解为写脂砚斋的。 曾几何时,有人怀疑曹雪芹其人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后来胡适先生经过考证,尤其是从曹雪芹生前好友留下的诗文里找到了大量的证据,从而最终确立了曹雪芹的真实性以及他和红楼梦之间的关系,可见这些人的作品是考证曹雪芹的重要资料,应该也有人考证过脂砚斋吧? 再看红楼梦的文本,既然有“谁解其中味”一句,可见曹雪芹是希望有人能读懂他写作初衷的,很多人都说模糊时代背景“将真事隐去”是为了应付文字狱等出版审查制度,所以很多事情写实和写虚难以琢磨,而周汝昌先生说了,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几百年后流芳的,而是要写给当时的大众看的,所以不能太晦涩。那么,怎么弥合这飘忽的叙述和一般人的理解力之间的沟壑呢?脂砚斋的批语很好的起到了这个作用。因此,我有理由怀疑,其实脂砚斋就是曹雪芹,他自己写,自己又批,为的只是让读者能看懂这本书而已。这么一来,78回(这里采用周大师的说法)以后的情节就很好解释了。其实后30回(也是周大师的说法)写没写都两说,很可能其实就是没写,曹雪芹以脂砚斋的身份在批语里说都写了,脂砚斋都读过,都是什么什么样,这样一来后面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也就不需要写了,而这也是符合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艺术讲究写意,有个解释说,凡是能直接表达出来的东西就都是死的了,真正无限的美好的东西都是要靠人去想的,这在中国古代的雕塑、绘画、书法、戏剧等都有体现,自然也会体现在文学里,而曹雪芹这样的一代文豪,有这样的做法也就不奇怪了,他把最后的结尾略去不写,而是化身为脂砚斋写批语,把情节的趋向都透漏出来,让人自己去想象,而同时,这也是一个高妙的炒作手法。

采纳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