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时代价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1. 古文的体现价值在哪里

古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功能——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源自中国。价值

2. 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辩证的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3. 感染功能——审美价值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文言文是什么时代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3. 文言文是什么时代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4. 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300字左右

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文言文学习,应将文言文知识与文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审美价值结合起来,将文言文中的情、境、语有机地统一起来,让我们在掌握文言和读写方法的同时,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增强美感,培养对文言文的领悟力和学习主动性。

1.理解文言文的历史悠久与现实意义的关系。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创造过程中,通过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辛勤笔耕,留下了一卷卷不朽的篇章。

这些作品对我们后学者来说,可谓博大精深,但却因为年代久远而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困难。这除了语法结构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文言文的时代背景及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难以理解。

它要求我们不能光从词语解释、语法结构、篇章布局进行学习,还应该尽可能详尽而生动地透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进入文章藉以产生的年代中去,使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明白作者因何而发,为何而叹,萌发出探究作者如何叙述,如何论证的冲动。我们也应入情入理,谈古论今,把文言文中表达出的情感、理喻融化到自己的心境中,品味其语言美,鉴赏其因事而发的思想情感,以及亘古难移、影响至今的文人思想,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

2.理解文言文的博大精深与生动形象的关系。灿烂的古典文学为我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文化的特有的价值,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摇曳多姿的文学风格,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丰富优美的民族语言。

我们应在拥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的能力之后,去充分感受古代文学的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意境和美感。方法有:(1) *** 诵读。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使自己融汇于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体验到作品所饱含的感情和情境;(2)情境感受。中学文言文有不少篇目的情境,都涉及到祖国的名胜古迹,如岳阳楼、滕王阁、石钟山、小石潭、兰潭等,我们应通过内容的赏析,领会作者笔下生活的丰富多彩,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描写生活,把古代的“彼情彼景”变成眼前看得见、耳边听得到、心中想得透的生动情境,进而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达到化深为浅、化虚为实的学习效果。

3.理清文言文学习过程与人生启迪的关系。中学课文中选用大量文言文,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培养我们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我们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从中吸收优秀文化和道德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

若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文言艰涩难懂,而是将自我主动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美、智、趣”的学习环境,融入“亲、助、乐”的师生人际关系,激发出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吸收历史人文的思想,关注自己的价值取向,“披文入情”、“以析促评”,就一定能以优秀作品反映直接美感、深刻哲理、思想火花,来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自己对真理、对事业、对完善人格的执着追求的优良品质。

5. 古诗词的时代意义

古代诗词尤其注重讲“美”“刺”。

《卖炭翁》、《伤田家》、《泊秦淮》、《朝天子·咏喇叭》等诗词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和罪恶,表现了作者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谴责和痛恨。讲读这些诗词,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辩证规律。

透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类吟咏古代沧桑的诗词,可以使青少年了解社会发展史上的“新陈代谢”初步认识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部分人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今天,唐诗中“千山鸟飞绝”“月出惊山鸟”的飘逸、幽隐,宋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清高、洒脱,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莘莘学子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教会他们正确的对待金钱冲击下的种种社会现象;“不见连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类积极“入世”的诗歌,又可以使用来教导青少年在“入世”之时,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在社会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们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优秀世人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热情,高尚的民族气节,浓郁的忧患意识,深刻的人生体验……并一定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争做一名合格的跨世纪青年学生。 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古诗词“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正好可以用来进行美育教学。 一些描写大自然的诗词可以使学生们超越时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异地异时的自然美景。

《无衣》这类群情激昂的诗歌则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美有一定的认识。研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们可以领略到绘画艺术及语言巧妙构思之美。

《江南》一类诗歌的反复咏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和谐的韵律美,鲜明的节奏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典故使中国文字锻炼美尽出矣。

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还可以初步涉猎到一些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王之涣的《凉州词》与志南和尚的《绝句》的比较分析,姚鼐提出的“阳刚美”“阴柔美”可略见一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所表现出的意境,正是王国维“境界说”中的所谓“小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的“无我之境”,也正是王国维推崇的理想之境界……让学生较早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这对于他们今后走完一生的生活之路,学习任何一门科学技术,从事任何一种有价值的事业,都会有难以估量的特殊意义。

综上所述,“不学诗,无以言”,古代诗词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但诗歌教学不是政治教育课,也不是纯粹的消遣,更不是文史知识的简单识记。

在教学中,我们当把这三者有机、灵活的结合起来,既要避免片面性,也不能面面俱到。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从祖国诗词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6.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熊芳芳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

“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而时隔16年,我们仍在原地踏步。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视,它是我们借以通往彼岸的桥梁,若不借助它,我们与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们的目的地不是桥梁,是桥梁尽头的彼岸——古人的心灵与思想。也就是我们的导师李丽华老师所说:“读文言文,最终的目的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

我想,这是我们读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今天的生活里,我们说话写字都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那些“言”所承载的灵魂与呼吸,才与我们有着真正深入骨髓的关系——在那里,我们可以寻获一个民族乃至这一民族中每一个体的生命密码。这才是文言文的核心价值,也是它最永恒的价值。

“真正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得按顺序讲不可的,非得扎扎实实落实的语文常识、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吗?非也!……中国的古代经典,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经典之中的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蕴藏于其中的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刘华《究竟应当用什么去“迷”学生》)。

我并不否定“言”的作用,相反,我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基础的东西。我会不定期地给学生讲古文化知识专题,也会十分细致地给学生讲现代汉语的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但这样的工作,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做的,我讲过专题之后,会在之后的文本教学中有所强调和考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这样的工作,在高一上学期就应该做个扎实。我也并不否定逐句逐段地翻译。

有些文本需要这样稳扎稳打,字字落实。但不要每一个文本都这样做。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以奉为圭臬。对教育而言,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

而打破文本的“自然秩序”,用教师的智慧去重新解构,设计编织,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好的“变”。因为毕竟,逐字逐句的翻译一个文本,学生只需要借助工具书,不依赖老师也可以做到。

那么老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还是必须再度提到孙绍振教授的那句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之一。我说“之一”,是因为,把“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给“讲出”来,这是一种存在价值的体现。

(还有另外的体现。譬如:有时候不用我们自己“讲出来”,而是想办法给“逼出来”——从学生自己心里爆破出来。)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能够站在高处,把握这个文本的全局,并且有独到的发现。要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子,看到亮光;拨开一片云雾,见到太阳。

我也绝对赞同在课堂上突破重点字词,这个当然是必须的。教材上的注解固然已经很详细了,但程度不同的学生,理解力不同,而且,即使是程度很好的学生,教师仍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

哪怕是课本已经作了说明,教师仍有必要提取出来加以强调,或者相机进行归纳整理,将新旧知识关联对比,加强记忆,形成知识体系。我只是想说:不要脱离了“文”的环境去解决“言”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依据“文”的环境去理解“言”的能力,让每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关联起来,进入学生的情感磁场和思维轨道,从而能够用已知推导出未知,这样长期积累,语感养成之后,遇到一个陌生的文本,他们便基本能够凭着对文意的理解对素未谋面的“言”做出准确的推断。离开“言”,“文”无从附丽;离开“文”,“言”成了一堆瓦砾。

文言文终归还是一篇文章,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组合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文”,也成全“言”。

爱克曼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灵魂在场的生命体,仅仅研究它的毛发或指甲,我们会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时候,不求甚解也是一种阅读方法,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不求甚解尚能把握大意有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何况,整体感受往往能够带动对局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