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采取中立政策的地缘政治因素分析

请问谁能提供王传照的《瑞士采取中立政策的地缘政治因素》,发表在《国防杂志》,17卷8期,2002。
能够提供资料者不胜感激!!
急用!!

一、瑞士国境虽大多数位於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脉上,但是由於身处欧陆心脏地带,且为欧洲陆、空交通转运点的关键性位置,使其成为周边地缘政治强国觊觎的对象。有感於自身综合国力的不足,为求在周边大国的激烈斗争中存活,瑞士自1515年起采取中立的政策以求自保。
二、中立政策的成功关键,在於周边国家对中立国中立政策的尊重,所以虽然瑞士於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得以远离战火,却仍然未能避免在拿破仑战争中,中立政策不受尊重而遭受侵略与占领。
三、瑞士於两次世界大战时维持中立政策,其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实施全民皆兵的强势武装中立政策,提升自身的防卫能力以吓阻可能的侵略;另一方面成立红十字会加强对国际的贡献,才能赢得国际社会对其中立的需要与尊重。
四、瑞士采取独特的「共识民主政体」,其立国的三大支柱:对内的「直接民主」、「联邦主义」,对外的「永久中立」,即为适应瑞士特殊政治地理环境的产物,不仅使人民产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奠定了国家安定与富足的基础,更从而对国际社会产生实质的贡献,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五、随著科技的发达,全球社会区域整合的趋势逐渐形成,瑞士为因应此形势,已有放弃传统中立政策之趋势,目前正透过立法方式,希望能加入欧盟,显见中立政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已遭受挑战。

关键词:瑞士,中立,共识民主

壹、前 言
位於欧洲心脏地区的小国瑞士,自公元1515年采取中立政策以来,在欧洲大陆动荡的强权斗争中,初期虽仍不免遭受战争的摧残,然而由於瑞士对中立政策的坚持,近百年来不仅成功的逃离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的摧残,并藉由中立政策建设成为欧洲的乐土、成为全世界为战争困扰的小国钦佩与羡慕之对象。瑞士是如何达成此一成果的?本文试由地缘政治的观点,探讨瑞士中立政策形成的原因、其中立政策遭受周边强权地缘政治的挑战、当代国际走向大和解的趋势中,瑞士能否继续保有其中立的原则,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贰、瑞士的地缘政治环境
一、自然地理
领土
瑞士地形很像一片梧桐叶,是位於欧洲脊梁阿尔卑斯山脉上的国家,没有海岸线,全国总面积41,288平方公里。瑞士全境有五分之三属於阿尔卑斯山脉,并且是阿尔卑斯山最雄伟的一段,全国领土平均高标为1,350公尺�。
位置:航道与隘路
瑞士联邦位处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东北以莱茵河与德国为界,西北面临法国,南部与义大利接壤,东面是奥地利。瑞士所处的位置在阿尔卑斯山的中部,著名的哥德哈特山脉位於瑞士境内,欧洲重要的河流,如露斯河、莱茵河、达新河、龙河等重要河川均发源於此,在地理与军事上为瑞士最重要的中心。露斯与托辛两河的流域,经过著名的圣哥德哈特山隘,形成一条南北的航路,系自德国假道瑞士南通义大利的捷径。与这条南北航路垂直相交的,为龙河与莱茵河,两条河流域之间有铁路接连,为瑞士东西交通的大动脉。瑞士西北部的侏罗山脉,亦有数处为山谷横断,系通达法国的铁路与公路所经之孔道,巴黎至罗马的国际铁路快车即由此通过�。

瑞士的国界虽然有75%系天然的山岭,但是地形却并不具封闭性,其主要原因为沿著国界排列的山脉之连绵性,往往为湖泊或宽阔的山谷所破坏。在交通上位处欧洲中部关键地形,与四通八达的特性,使瑞士在位置上处於既封闭又开放的矛盾特性�。由政治地理的角度言,其国防最弱的一环系位於与德国接壤的北界,自康斯坦湖至巴尔塞之间,因为没有天然的屏障而边防洞开。

�资源

瑞士国内有少量煤矿,但位置偏僻且质地低劣,在工业上不具利用价值,其他矿产除建筑石材、土石外,均甚为缺乏。仅因位处高山地带,水力资源丰沛,可供工业发电之用。瑞士全国可耕地面积不及总面积20%,加以气候不佳,土质的贫瘠,均不利於垦植�。

二、人文地理

�人民

瑞士现有人口约670万人,由於地形的特性,以及历史进程中曾被许多种族征服,所以人民族群构成复杂,在全国人口中,70%以上使用德语、20%使用法语、6%使用义大利语,1%使用罗马语。德、法、义、罗马等4种语言并列为瑞士的法定语言,虽然4种语言并存,但却并无碍於政治上的统一。

�政府

现今的瑞士联邦共和国,是基於1848年的宪法所制订的,其基本的立宪精神,表现在对各成员邦的尊重和自主性的保障。今日的联邦是由26个自治州和半州所组成,各州享有行政上的自主权和政治上的决策权,每州均有各自的宪法与法律。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分权,在宪法中有明文规定,联邦的权限与任务为:�保障国家内外的安全;�拥护和支持州法;�保持与列国的邦交。其他如海关、邮政电信、金融政策、军队等均为联邦政府权限。

国会分成两院,一为国家议会,代表人民;一为州议会,代表各州来行使联邦的立法权。国家议会有200个席位,是由人民直接投票选出;而州议会则是每州派2名代表参加,任何的法律皆需经过两院通过才能生效。

联邦议会是最高的行政机构,由政府7个部门的部长组成,各部门的部长任期4年,总统、副总统由7人中产生,任期1年,担任联邦议会的主席,没有特殊的权限,联邦议会采议决制�。

�经济

由於瑞士境内可耕面积狭小、土地贫瘠、气候不利农业等因素,国内民生所需的谷类,有三分之一必须仰赖进口,畜产虽发达,但肉类亦必须进口。

由於矿藏资源严重不足,工业所需的原料90%须仰赖进口,故不能制造生产需大量原料、价格又低廉的工业产品,瑞士转而生产高价值的产品。由於国家长期的安定,有利於人民制作技术精良产品传统的养成,瑞士遂以制造名贵的钟表、美丽的纺织品、高等的棉织物、精致的花边、电力马达、以及轮船引擎等高价值产品闻名於世。

由於瑞士必须进口大量的粮食与工业原料,所以虽然其精巧与名贵的制品均运销国外,但进口额仍超过出口额30%,此种贸易上的入超,一部分赖外资的投资弥补,主要系仰赖发达的观光事业�。

瑞士在天然资源不足的环境下,以其勤奋的人民与精巧的技术,创造出年平均个人收入2万6千美元的高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真可谓创造了经济的奇迹�。

三、政治地理特性

由於前述瑞士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特性,瑞士政府为了适应整体社会结构呈现高度的异质性的特性,追求国内各民族平等和谐共处之目标,逐渐演变出有别於西方国家所采行的「多数民主决」政治型态,而采取瑞士独特的「共识民主政体」(Consensus Democracy) �。其立国的三大支柱:对内的「直接民主」、「联邦主义」,对外的「永久中立」,即为适应瑞士特殊政治地理环境的产物,不仅使人民产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奠定了国家安定与富足的基础,更从而对国际社会产生实质的贡献,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直接民主

瑞士的直接民主系建构於「公民复决权」�与人民的「创制权」�之上,其立法程序十分繁琐、耗时,且其结果具高度不确定性,但此一制度的最大成就在於维持瑞士共识民主制的完整,以减少立法遭公民复决挑战之可能性。瑞士直接民主的功能在於弥补代议政治之不足,一方面达到减少代议士扭曲民意之效果;另一方面,由於人民知道各项立法为大多数民众所支持,进而更加注重并尊重法律�。

�联邦主义

联邦(Federal)一词源於拉丁文,原意为盟约或契约,指人与神之间神圣持久之盟约。由圣经的记载,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最早使用「联邦主义」原则构建其政体,藉由盟约联合各部落,维持民主团结。所以联邦的制度系奠基於各小国签署的盟约基础之上,各盟国仍维持其独立自主的地位。

瑞士自1291年三个森林邦,基於安全的因素,共结一个结构松散的防卫同盟,渐次向外发展而成的。其间历经「三十年战争」结束后,1868年欧洲列强(法国、西班牙、奥国、瑞典)签订的「西发里亚合约」(Peace of Weatphalia),承认瑞士为一独立国,瑞士也自此一直维持邦联体制。虽然1798年瑞士为拿破仑大军所攻陷,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府,但随著拿破仑时代的结束,瑞士又恢复为松弛的邦联型态,一直到1847年发生宗教分离的内战之后,1848年各邦著手起草新的宪法,企求在邦与联邦之间取得权力平衡,此一宪法即为瑞士今日使用的联邦宪法,瑞士自此由松散的邦联,脱胎而成为欧洲第一个联邦民主政体国家。

瑞士联邦主义有以下三大特色:�在一个高度异质化的社会,确保各族与不同社群共享权力。�较小的邦在联邦议会拥有的席次率超过其占全国总人口比例,意即不论联邦组成人数多寡,在联邦会议中享有同等的代表权。�利用对宪法「强制复决权」的机制,赋予小邦潜在的否决权�。透过此三大特色,使得瑞士联邦主义获得各邦高度的认同,更巩固了国家宪政团结的基础,使国家紧密的结合。

�永远保持中立

国际法中对中立的定义为:「第三国对交战国所采之不偏不倚的态度,并且获得交战国所承认,双方并遵守由此一态度衍生而出的权利与义务」�。宣布中立是小国为避免卷入国际纷争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又可区分为暂时中立与永久中立两种。

暂时中立(Temporary Neutrality)系指战争发生期间一国自愿采取置身事外的政策,并对交战双方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然该国可以随时宣告终止中立,并仅存在於战争时期。

永久中立(Permanent Neutrality)系指由该国周边列强以条约方式保证其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条件是不仅在战时不得介入其他国家之军事冲突,严守中立的原则;在和平时期亦不得做出任何影响其中立地位的承诺。

瑞士位居欧洲的心脏地带,加上在欧洲大陆交通上的枢纽地位,使瑞士深处各国冲突的核心,保持中立的思想起自1515年对法国作战的失败。然而「中立」并非一国主观的意愿可以决定,周边国家的认同,并透过国际承认的条约方式签署,基於国际权力均势的取得,加上中立国保持诚信与一段较长时期战争中事实的验证,方能取得各国的信任。瑞士的永久中立政策,即是经由400余年来的坚持与实践所获得的,其间虽仍不免为战争所波及,甚至曾为拿破仑大军所并吞,但是瑞士以其中立的传统,与战争中所表现出对国际和平的实质贡献,使周边国家认清一个永久中立的瑞士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与重要性,而愿意尊重其中立。所以历经「滑铁卢战役」后1814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承认瑞士为一永远中立国,使瑞士传统的外交制度正式获得国际间的认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宣言」确认瑞士永久中立,加入国联可不参与任何军事制裁行动。瑞士经由自己对和平的贡献,成为普世公认的永久中立国,瑞士的中立才得以确立。

所以,瑞士是否能永远保持其中立传统,不仅在於其本身的认知与坚持,国际间的互动仍具有决定性。

参、瑞士增取中立的艰苦历程

瑞士保持中立400余年来,所获致甜美的果实为世界各国所共羡,然而争取中立的过程却是艰辛而又曲折的。瑞士对中立的坚持与无私的付出,是其成功的关键。

一、建国初期:(1291-1515)

13世纪初,随著阿尔卑斯山中部圣哥达山口(St. Gotthard Pass)的开通,南北欧间贸易往来日益昌盛,瑞士中部的商业及战略地位日趋重要。使当时欧洲的霸权哈布斯堡家族对此一地区更加垂涎,有感於此,瑞士中部琉森湖畔的森林州乌利(Uri)及什威兹州(Schwyz)先后向神圣罗马皇帝斐特烈二世(Frederick Ⅱ)购得自治州的特许状,以逃避哈布斯堡家族的控制。1292年,两州联合文特瓦登州(Unterealden)等三州,於8月1日在玉特里(Rutli)草原场签署盟约,约定如有外来武力威胁时,三州携手共图抵御外来的侵略,此一盟约奠定今日瑞士的基础。

其后历经1386与1388年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战争均获得胜利后,不但参加联盟的邦扩增至8州,挠勇善战的瑞士山地邦联军进一步积极向外扩张势力。1499年,瑞士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Ⅰ)签订「巴塞尔和约」(the Treaty of Basel),瑞士获得实际的独立。

历年的作战虽然彰显瑞士军队的勇敢善战,连年的对外扩张战争却也使瑞士耗尽国力,同盟邦间因分配战利品陷入分崩离析的危机中。

二、17世纪「三十年战争」时期:(1515-1648)

所向无敌的瑞士军,1515年在对抗法国的马理尼兰诺(Marig nano)一役中终於尝到失败的滋味,使瑞士警觉到以其国力并不适宜效法列强的黩武行为,中立思想逐渐萌芽�。

16世纪初期,瑞士发生宗教战争,导致国内陷入长达一世纪的内乱之中,17世纪前期的瑞士虽然没有发生内战,但仍陷於四分五裂的状态中,此时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整个欧洲陷入混战之中,瑞士宣布中立,30年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648年)欧洲各国签订西发里亚和约(Peace of Weatphalia)�,和约中正式承认瑞士为一独立邦联,瑞士也自此宣布采行永久的「中立政策」,从此在欧洲事务中始终保持中立。

三、法国占领时期:(1798-1814)

自30年战争结束至法国大革命的这一个半世纪,瑞士的局势是较为平稳的。中立政策的采行,使瑞士宛如世外桃源,吸引欧洲各地不堪战乱纷扰的难民。当欧洲因宗教战争而陷於血腥的厮杀时,1万多名喀尔文教徒便相继涌入瑞士,他们之中不乏能工巧匠,尤其是引入高超的钟表制造技术,使瑞士精密工业突飞猛进。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也有大批的法国贵族携带钜款来到瑞士避难,促成了瑞士金融业的发展。时至今日瑞士的制表工业及金融业成为瑞士经济的两大支柱,可以说是拜中立政策所赐�。

187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初期瑞士仍然坚持传统的中立政策,但1798年法国军队进入瑞士,占领整个瑞士后,按照法国人的意志重新组织瑞士,成立「海尔维蒂共和国」,采取中央集权的政府型态,因为新共和国不符合瑞士几百年来的政治传统,遭致各州反抗。1803年拿破仑召集各州代表到巴黎提出「调解法令」同意恢复以往的联邦制度,使瑞士内政再度恢复平静。

随著拿破仑在欧洲战场的一再失利,1813年瑞士在苏黎世召集了一次联邦议事会,公布了一项武装中立的声明,联邦军队在北边沿莱茵河布防,并退出拿破仑所强加的大陆封锁体系。欧洲盟军在战胜了拿破仑之后,1814年在维也纳召开和会,为处理瑞士事物成立特别委员会,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并保障其领土完整。瑞士传统的中立外交政策,再次获得国际间的认可。

四、一次世界大战前:(1814-1914)

1848年,经历了25天的内战后,9月,邦联议会通过了新的宪法,瑞士变为联邦国家,新宪法使瑞士的统一和团结得以加强。1863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第二年缔结了日内瓦公约,签字国承认红十字会是军队的一种辅助服务部门,受伤人员不分国籍都是服务的对象。到1868年欧洲各国都在公约上签字,由於瑞士对国际的贡献,其中立的地位更加稳固。

五、国际联盟时期:(1914-193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瑞士虽有被卷入战争的危险,但是由於瑞士的严守中立立场,得免於战火,并成为战争受难者的避难所,除了帮助大量的难民之外,日内瓦国际红十字组织的具体作为,成为战场的救护神,为人类医治战争的创伤,获得普世的赞扬,瑞士的国际地位因此更为稳固。

一次大战结束后,新成立的国际联盟邀请瑞士加入,并承认瑞士的永久中立,保证任何军事行动不在瑞士领土上进行。这些都是瑞士在战争期间不仅保持中立,并积极加入救助伤患与协商和平的贡献;使国际间更加尊重其中立的立场,并认为维持瑞士的中立对交战双方是最为有利的,瑞士的中立得以稳固。

六、二次世界大战后:1939---

二次大战爆发前,瑞士为保持中立立场,选择了退出国联。二次大战爆发后,瑞士坚持中立政策,虽然处於轴心国的包围圈中,其间联邦军队为捍卫国土也进行过动员,但国家基本上未受侵犯。战争期间瑞士再度成为战争救援中心,对深受战争之苦的交战国受难者提供援助。红底白十字的瑞士国旗,成为和平与中立的象徵�。

肆、瑞士维持中立的地缘政治条件

瑞士建国以来早期的先贤们,由瑞士政治地理的现实,清楚的认知由於瑞士的基本国力不足,尤其是地形上的重要性,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唯有保持绝对的中立,才能在国际地缘政治中获得承认与尊重,也才能够安享和平。瑞士中立政策的成功,除了瑞士领导者与国民主观的明智抉择与坚持之外,下列两点客观的条件,才是瑞士能维持永久中立成功的因素:

一、强势的武装中立

瑞士之所以能维持数百年来的中立传统,是在於其政府与国民均能深切的体会到,一个国家的中立要受到国际尊重,不能单靠他国的善意,或是一纸条约的保障,而是有赖於建立一支强大军队的吓阻能力�。

由於本身国民人数有限,瑞士实施的是全民皆兵的民兵制,凡年满20岁的男性青年(包括自愿服役的女性青年)都要进入军队接受4个月的军事基本训练课程,结业后带著自己的作战装备返回家乡,就被编入自己家乡的民防组织,成为家乡防卫作战的成员。每年参加集训一次,为期三个星期,一直到50岁除役为止。平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旦国家动员令下达,瑞士的国民兵可以在72小时内完成100万人的动员。因此瑞士虽没有一支常备军,但是一旦动员则全国皆兵,其军事力量不容小覤。由於瑞士的国防与民众紧密的结合,依据欧洲的民意调查显示,瑞士民众关注国防事务的程度,远较欧洲其他地区的民众为高。

瑞士以其精密工业为基础,所发展的国防工业,由於品质精良,不仅满足国防的需求,也为瑞士赚进大量的外汇。瑞士有六个主要军品制造中心,产品范围涵盖了航空器、防空飞弹、装甲车辆、精准射控器材通信装备、轻兵器及各型口径弹药等�。依靠著瑞士的地理特性、全民皆兵的民兵政策、精密的武器装备生产、和人民对中立政策的坚定支持,瑞士所展现出捍卫国土的决心与实力,使得任何对瑞士国土觊觎者,都必须认真的考虑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而吓阻可能的入侵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面对希特勒铁骑的威胁,瑞士曾两度实施动员,於数小时内动员了50万大军�,迅速的进入作战阵地,显现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终於使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而放弃了入侵的意图。由此可以证明,虽然瑞士有国际签署的中立国条约,但最后保护瑞士国家安全的,却仍是坚强的国防实力,证明瑞士人对国家安全的认知是正确的。

马基维利(Nicolai Macchiavelli)曾说:「瑞士永远是自由的,因为他们永远在武装当中」�,可做为瑞士武装中立的最佳注解。

二、提升自身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瑞士地理位置位於欧洲大陆中央,虽然境内高山密布,但是却绝不偏远而与世隔绝,不仅欧洲东西、南北向的交通动脉在瑞士交会,更是航空转运的中心,因此瑞士是传统上兵家必争之地,在欧洲民族大迁移的历史上,瑞士曾多次被外来民族所征服可为明证。瑞士之所以能够在大国环伺之中保持数百年的中立,除了自己的国防实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使周边强权的地缘势力在瑞士达到均衡。

17世纪初欧洲因宗教改革而引发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士不仅因保持中立而远离战争,更成为欧洲难民的庇护所与欧洲贵族资金的避风港,对战后欧洲的重建产生重大的作用,因而普受各交战国的肯定,战后1648年欧洲各国所签订的西发里亚和约,才会承认瑞士的独立与中立地位。

18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日内瓦成立,经由红十字会对各交战国一视同仁的帮助,更提升了瑞士在国际间的声誉与价值。到1868年欧洲各国都在公约上签字,由於瑞士对国际的贡献,其中立的地位更加稳固。

第一次大战期间,瑞士充分的发挥了其中立国在交战国间的缓冲与调解功能,尤其是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无论是在伤患的救护、难民的协助以及失踪、俘虏人员的处理上,都发挥了为人类医治战争创伤的巨大功能,而深受国际肯定,瑞士在国际间的地位更加重要。战后成立的国联承认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并邀请瑞士加入国联,代表的是对瑞士做为一个中立国的肯定。任何一个国家对瑞士的入侵,就是公然的与国际为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瑞士为维持其中立的超然地位,宣布退出国联,并於大战期间保持中立,再度成为国际救难中心。深处轴心国包围的瑞士,基於其对国际的贡献,暴虐如希特勒者,也不愿甘冒国际的大不讳而入侵瑞士,充分的说明由於瑞士提升自身对国际的利用价值,为自己赢得了中立的地位,亦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伍、中立原则的挑战

400多年来的中立政策,不仅是瑞士外交政策的一项工具,并且已与瑞士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眼见数世纪以来欧洲大陆各国的相互竞争,已使得旁观的瑞士人深信,以强势的武装中立来确保国家安全,远比一纸国际条约的保障有效。因此对於大多数的瑞士居民而言,中立代表著下列四项涵意:

一、中立代表国家主权与独立的保证,就是瑞士的国家定位所在。

二、基於瑞士为一个结合不同语言、宗教、文化背景不同的种族而成的高度异质化国家,是以「共识民主决」方式结合的国家,因此中立已成为防止国家分裂的主要机制。

三、维持中立有利於瑞士的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

四、瑞士可藉由中立国之身分,排解国际纠纷与冲突,以防止不利於欧洲或世界安定之政治机制及行动出现�。

然而,随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整个19世纪那种讲求国与国之间采取地缘政治的「权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以制衡强权兴起确保国家安全的手段,因美国总统威尔逊所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已逐渐跃居世界舞台中央,大有取代原来欧洲传统权力平衡的态势,因此中立国原先在国际社会中所担任传统斡旋者的角色重要性已不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士选民仍然坚持中立的政策,拒绝参加联合国,一度曾经引起国际社会的质疑,面对新的国际情势,瑞士采取较前更为合作和开放的政策,对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以避免给国际间独善其身的观感。

1980年代起,欧洲掀起整合的风潮,欧洲联盟积极倡导政治统合与安全合作,位於中欧和北欧的中立国家受此浪潮冲击,有的已开始检讨其在欧洲政治生态中的中立政策,瑞士政府有感於环境的改变,曾经付出极大的努力希望能在公民投票中通过加入欧洲经济区,然而1992年12月6日的公民投票中,瑞士公民否决了加入欧洲经济区,因此瑞士在欧洲自由贸易协会中的地位因之滑落到边缘位置�。显然,瑞士传统的中立立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瑞士政府在1992年3月所发布的一份「转变中的瑞士外交政策—— 淬鍊瑞士中立」研究报告中指出:「中立仅是瑞士追求其国家独立自决的一项外交工具」�,显然瑞士政府对中立政策之性质认定,并不全然是永久中立的,而是依据国家利益之所在而适切的调整,至於调整的方向与速度,正严格的考验瑞士人民的智慧。

陆、结 论

400年来瑞士外交政策中所采取的中立立场,为瑞士赢得近200年的和平与安定;瑞士的成功并非偶然的,也非一厢情愿的,而是一方面透过强势的武装中立吓阻可能的入侵者,另一方面积极的发挥中立国在战争中的缓冲与调和功能,对国际的和平与战后的复员做出积极的贡献,使国际间基於对瑞士做为中立国的价值肯定,而愿意在战后条约上签署承认瑞士的中立地位,瑞士的国家安全才得以确保。

我们在艳羡瑞士所享受的和平与安定之时,不可以忘记瑞士的中立是历经400年的努力才得来的,其间还曾被拿破仑所征服与统治。瑞士多达4种语言的人民,基於「共识民主」所创造出的联邦政府成功的范例,给人类社会的最后和平整合树立了最好的典范。

身处台湾的我国,现阶段在中共「一个中国」的武力威胁之下,与其夸言效法瑞士的中立,不如先效法瑞士的强势武装,确保我国国防安全�;与其为抗拒中共「一个中国」而欲追求台湾的独立,何不看看欧洲历经数世纪的纷乱,最后仍然走向整合的趋势,连老牌中立国的瑞士政府,都已转变立场积极说服公民,争取加入欧盟组织的事实,说明小国中立的价值已不再。

从小国瑞士为国家安全奋斗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国际社会中,身处地缘政治大国间小国生存的艰辛与悲哀,瑞士保持中立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国家因中立的不被尊重而倾灭。而成功如瑞士者,亦不免在保持中立的前两个世纪身处风雨飘摇,最后仍不免被拿破仑占领的命运。瑞士由於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选择中立有其地缘政治上不得不然的因素,否则国家早就无法团结与继续生存。瑞士的成功不仅是其全国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所致,更是能够正确掌握地缘政治脉动,适时采取最适合的地缘战略——保持中立——所获致的丰硕成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