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语文教学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位

如题所述

因为字词或者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下有可能有不同的意思,要分情况对待。

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由同一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

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

如: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句话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

扩展资料: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表现在对句子的理解和组织上。一般的句子都不难理解,但有些句子,离开一定的语境,理解就会遇到困难。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

因此,学习语言,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音、语汇、语法等有关的语言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更重要的,还要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和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言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说教师在讲解汉字的意义时,要 组成常用词语,使学生不仅了解字的意义,还要了解用这组成的词的 意思。所谓“词不离句”是把词语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理解。 我们说:一个字(词)的意思(包括多音字的读法)往往是随着语言环境 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如:“打”字,有多种意思(写、撑、捕……), 如何让学生理解“打”的不同意思,可以通过组不同的词语(打个问 号、打伞、打鱼)来理解,因此,不将一个字(词)置入具体的语言环 境去辨析,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它的意思和用法,也不可能使之成为用 于书面交际的重要工具。正如鲁迅先生在《论新文字》中说的那样: “虽是方块字,倘若单取一两个字,也往往难以确切地定出它的意义 来。”所以,我们对字义和用法的领悟要充分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 对绝大多数字(词)义的领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通常情况下要 只求“意会”,而不求“确解”。不搞“定义”地转告和强行的机械记 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16
  因为:
  1、老师在讲解汉字的意义时,要组成常用词语,使学生不仅了解字的意义,还要了解用这组成的词的意思,然后通过词语来联系课文句子和段落大意,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更加整体化,不偏不倚,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词和句子,然后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收获知识。
  2、这也是“分散识字”教法的精髓,是借助汉语拼音和“独体竽”让学生随课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识字教学寓于阅读教学之中。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要做到始终把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的理解、朗读相结合,自然、无痕。
第3个回答  2015-05-13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小学低年级字词教学浅谈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 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还提到,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 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 识用结合。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重点。学生识字是一个复杂的 认识过程,由于汉字形、音、义的特点,它比认识其它的文字更为困 难。如果不抓住汉字的主要矛盾,在音、形、义上平均使用力量,就 不能使学生识得快,掌握得牢固。 教学生认清字形是一件十分细致复杂的工作。小学低年级学生 对事物缺乏精细的分辨能力,不太注意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对上下左 右前后分辨不够清楚。根据学生这种心理知觉特点来解决字形的矛 盾。教儿童识字,从字义来说就是教儿童学词。词是代表事物及其关 系的语言单位。儿童学词,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正确, 运用得当。脱离具体词义和语言环境孤立地教儿童识字,是很难准确 理解字义的。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中,坚持“字不离词,词 不离句”是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积累词汇、谴词造句的主要方法,也 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它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 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 的经验总结。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说教师在讲解汉字的意义时,要 组成常用词语,使学生不仅了解字的意义,还要了解用这组成的词的 意思。所谓“词不离句”是把词语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