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说诸葛亮可取代刘禅,为何诸葛亮没有这么做呢?

刘备死前说诸葛亮可取代刘禅,为何诸葛亮没有这么做呢?

三国时诸葛亮作为蜀王刘备最信任的丞相,一路上追随刘备打江山,用自己的足智多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备死前托孤时,对心目中最忠诚最能干的诸葛亮交待说,如果以后有需要的话,诸葛亮可以取代幼主称王,但是诸葛亮根本没有这么做,有很多因素决定了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诸葛亮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军事家,政治家,自己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秉承君臣有别的思想,君是君,臣是臣,他自己绝对不可能逾越界限的,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诸葛亮虽然自认为是卧龙,很有才能,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平民出身,无帝王血统,绝对没有称王称帝的想法。

而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在当时被人尊称为刘皇叔,被认为是正统皇室之后,当时做蜀国之王也是名正言顺,被大家所拥戴,诸葛亮也十分清楚这一点。而且在当初,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惺惺相惜,刘备三顾茅庐,十分看重诸葛亮这个人才,拿出了全部的诚意,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胸怀远大和宽厚秉性所打动而追随他左右,这样的渊源决定了诸葛亮会忠心不二的对刘氏父子。

其实刘备内心里还是希望儿子刘禅继承王位,只是在当时的情境之下,怕刘禅挑不起来,也怕自己离世后,诸葛亮不会尽忠于刘禅,说出这样的话也是无奈之举。诸葛亮何等聪明,一下听出来这是言不由衷的话,绝不可能听从的,只能会更加恪尽职守的来尽忠以不辜负先主刘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刘备死前说诸葛亮可取代刘禅,诸葛亮没有这么做的原因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自身很忠诚,一心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外部压力,自己称帝,恐众人不服,也会落的谋逆的罪名

时间又要回到三国时期,那时候经过赤壁之战,天下一分为三,曹操雄霸中原,刘备占据川蜀,孙权占领了东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小屋子里所说,刘备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可是接下来的岁月,对于刘备不怎么好过,一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俘,然后被杀,刘备痛失股肱,接下来,自己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讨伐东吴,结果也是大败。

大败之后的刘备退守到了白帝城,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将刘禅托付给了大臣,自己仙游去了。临死前振振有词的说:诸葛亮你如果看着刘禅不行,可以自己称帝。当时在后面的历史中,我们知道诸葛亮忠心耿耿,从没有称帝的想法。这是由于:

自身原因

正如《出师表》中所说,他早先在南阳种地,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蒙先帝刘备知遇之恩,才获得如此重高权位,自己永远不会背叛刘家,生是刘家的臣,死是刘家的鬼。可以说这份忠心天地可鉴。

外部压力

当时托孤大臣还有李严,尽管他职位比诸葛亮小,但是也代表了其中一方势力。况且刘禅也不昏庸,诸葛亮给他说的都一一照做,没有给过诸葛亮可乘之机,如此若要造反,必然留下口实,落的谋逆罪名。基于此,诸葛亮谨小慎微,从不谋反。

第2个回答  2020-09-18

首先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是不会取代刘禅做皇帝的。

其实刘备完全是了解诸葛亮的性格,知道诸葛亮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特别是当自己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一定会尽心尽力的教导刘禅,即使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因为刘备将刘禅交给诸葛亮,就是信任诸葛亮的,而诸葛亮肯定不会辜负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刘备。

所以刘禅即使再怎么不适合当君主,诸葛亮也不会将刘禅废除,自己当皇帝。后来证明,诸葛亮直到死还在为蜀国尽力,写信劝解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其次诸葛亮即使想取代刘禅,也要看其他朝臣服不服他。

我们都知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经说过刘禅如果做不好君主,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诸葛亮取代刘禅的前提是刘禅不是一个好的君主,但是君主做得好不好,每一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你诸葛亮说刘禅做得不好,但是其他的大臣未必认同。

他们可能认为刘禅只要好好教导就可以,不至于因为一些小事而废除刘禅。而且刘禅在诸葛亮还在的时候,虽然有些拎不清,但是大错误却没有,因此诸葛亮没有取代刘禅的理由。

最后诸葛亮取代刘禅不符合规矩,毕竟诸葛亮之前只是草民,即使刘备说诸葛亮可以取代,但是他的身份也不足以服众。

诸葛亮的身份是硬伤,即使刘禅要下台,也轮不上诸葛亮坐上皇位。

第3个回答  2019-08-02
刘备枭雄,心思也深沉,托孤诸葛亮,说可取而代之,其实是试探之意,他们对彼此都很了解,诸葛亮也知道刘备的心思,他知自己只是一个臣子,背主的事,自然不会做。
第4个回答  2019-08-02
刘备并没有说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而是说君可自取,意思是,如果刘禅不适合做皇帝,诸葛亮有权力去换刘备其他的儿子当皇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