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多少天以后开始数伏,怎么计算?

如题所述

立秋后有一伏,中伏20天,立秋前有30天开始入伏,大概在夏至后十天以后开始入伏。

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扩展资料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3
立秋后有一伏,中伏20天,也就是说立秋前有30天开始入伏,大概在夏至后十天以后开始入伏…追答

我就记得我爷爷说过一次,无论怎么算,立秋那天,是三伏天的第三伏的开始………

第2个回答  2015-06-23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6-15
夏至多少天入伏
第4个回答  2020-03-31
盛夏时节,人们常说“热在三伏”,那么,什么是三伏?三伏日期是怎样确定的呢?
三伏是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总称。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
确定三伏的日期要从干支纪日法说起。所谓干支纪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来记载日的顺序的方法。天干又称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称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与地支顺序搭配可得到60个干支“对子”(见下表)。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60个干支依次循环记载日的的顺序,并把其中带甲字的称为甲日、带乙字的称乙日……带庚字的称庚日。
按历法规定: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始至第二个庚日结束(称出伏)。这样,三伏就是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这段时间,按节气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间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此时,地面储存的热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气温最高、天气最热。末伏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便进入秋季。
不难理解,每年什么时候入伏、什么时候出伏主要取决于当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为庚日,则该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时间最早,在夏至日后第20天;如夏至日后为辛日,则该年入伏时间最迟,在夏至日后第30天;其余年份则在夏至日后20-30天之间入伏。入伏时间已定,中伏、末伏则依次类推即可。例如,查1992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为“戊辰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为“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为“庚寅日”,出现于夏至日(戊辰日)后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当日日序为乙卯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庚申日”,出现于立秋后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可见,1992年的中伏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从干支表上查得。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原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2年第三期
作者
秦克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