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式建筑插画-历史上徽派建筑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样的?徽派建筑是怎么产生的?

如题所述

徽式建筑的特点包括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及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徽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源于东阳建筑,流行于徽州及浙西地区。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传统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徽派建筑在民居、祠堂和牌坊方面尤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建筑风格的形成受到徽州先辈在古徽州土地上辛勤劳动和创造辉煌建筑文化的贡献,以及徽商崛起和富商大贾的兴起等因素的影响。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耀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给徽州的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徽派建筑集自然之美、社会美、形式美于一体,体现了人和人之间、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徽派建筑产生的文化背景是徽州地区特有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思想的综合影响。徽州地区曾是古越人聚集地,其定居方式为了适应山区生活中的“干栏式”建筑。后来中原宗室大规模入迁,增添了最先进的中原文化艺术。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结合,体现在建筑内容上。初期徽派建筑中最典型的“楼顶厅”方式,楼顶起居室尤其宽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息的地方。由于山区湿冷,为了避免疫病,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格局。同时,由于移民的涌入,人多地狭,搭建房子成为最好的选择,但多依山就势,紧凑一方。为了解决通风阳光照射问题,中原的“四合院”方式又发展成适应险峻山区环境的徽州“露台”。而山区木结构建筑容易遭受火灾,为了防止火势迅速蔓延,便形成了马头墙。早期徽派建筑方式,正是外界移民投资与土著居民文化交融时代的产物。明中期之后,徽商兴起,发家致富后徽州生意人,竞相在故乡建住房、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院。由于徽商“贾而好儒”的特征,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于建筑风水、构造、内部结构装饰设计、客厅布局的观点,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