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

原文:


阿房宫赋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翻译:


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人们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背景与详解: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文章运用想象、比喻与排比等手法以及叙述、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全文表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现实的忧虑关注。


在原文中,杜牧首先描绘了阿房宫的奢华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阿房宫的壮丽与秦朝统治者的奢靡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然后,他笔锋一转,揭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统治者的骄横顽固和对于百姓的残酷剥削。


在翻译部分,译文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保持了流畅性和可读性。通过对于原文的理解与表达,译文成功地再现了杜牧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阿房宫赋》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的作品,既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宫殿的壮丽景象,又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教训,珍惜民力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