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第一句中我获得了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02
一本《于丹〈论语〉心得》让我爱不释手.一直以为,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在”,读过以后,我的心灵算是得到了一次洗礼,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内涵,第一次觉得我自己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缺点和不足,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也深感惭愧.对于《论语》的原文,我有些懵懂,然而却从于丹的心得体会中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于丹的每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哪怕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贴切的词语都会让我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常常会有同感,有时也会借鉴一下人家的做法.
  简单的说,《论语》的真谛是教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它的精华则在于教我们做人的心态.这本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细细品味过这七个方面,也同时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孝敬之道:“百善孝为先”,于丹用一个大树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形容的淋漓尽致,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经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许因为我还没有为人母,对于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从毕业到现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东西时,总觉得没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么见外呢?回到家中,也从来是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在去年暑假读了这本书后,从心里上感觉到了对父母的亏欠,那年我25岁,我开始回报,尽管我们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帮忙洗衣、做饭,买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喜悦.都说25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我也的确长大了,懂事了.
第2个回答  2020-11-02
学习《论语》也一样,我们看到的文章,并不一定完全表达出了孔子的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在,结合孔子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思考,去学习,才有更深的,有用的体会。
《论语》的开篇学而篇,第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人生的三个道理,需要我们去用心的体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个人在机会没到来的时候,不断的磨练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一旦机会到来了,就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机会,取得成功。

正如,现在十分流行的一句话:“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问题是,这要具备两点,一是,你要能敏锐捕捉到风口;二是,你要有足够的能力,掌控风口,你才能飞起来。
如何把握机会?怎么捕捉风口?孔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学习为人处世,学习立身的本身,修养美德。“时机”来了,这些学习到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就能帮你飞起来。
如果这样,你不高兴吗?你不“说乎”吗?这是孔子告诉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道理。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一生,难的是得一知己。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有太多的话,不能和爱人说,不能和父母说,不能和孩子说,甚至于都不能和单位同事说。
怎么办?憋在心里难受,不说出来,久而久之,不憋出病来才怪。人是怎么抑郁的?其实,很多人就是这样抑郁的。
这时候,你的知己来了,出差路过你的城市。你们两个人,一杯小酒,言来语去,憋屈在心里的话,都睡着酒散发出去。这就是“朋来”如药,解“心忧”。
此时,你开心吗?一定是开心的,通透的。但人生要得到一个这样的朋友,知己,是很“远”的。你需要以心换心,用自己的真诚去交往,大浪淘沙,慢慢你就会获得人生的知己。
第3个回答  2020-11-02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第一句话因为它的头两个字就是“学而”,所以这一篇就叫《学而篇》。我们知道《论语》每一篇的名字,其实都是它这一篇开头第一句的头两个字。

《论语》是个语录,大概在孔子死后一百多、两百年才逐渐结集成书,里面有孔子自己说的话,有孔子跟弟子们的对话,也有一些是孔子的弟子说的话。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孔子去世之后一百多、两百年,这些弟子们他们想着要编辑他们的祖师爷的话,以及一些伟大的其他同门的,当时跟随孔子的那些贤人的话,他们能不小心谨慎吗?他们能够随便乱来吗?

因此,就碰到一个问题了,到底《论语》这些不同的篇章,他们的组合是不是一个随便的组合呢?有的人认为是,但是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另一派的看法,我认为这里面应该是有逻辑的,它不可能是随便瞎凑合的,它不可能是每一篇,甚至是每一段话里面都是随便组织的。它背后应该有一个意思在里头,是使得它首尾相贯。

因此,为什么是以《学而篇》当成整部《论语》的第一篇,又为什么是以刚才我们读的那一段话,那一句话作为全部《论语》的第一句话呢?它就不是随便乱来的,它是有个意思在里面的。

中国历来很多的注释家都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他们说,要读懂《论语》,要认识儒家,要为学为人,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它的第一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小时候学到的解释就是,学到的东西好好时时地温习它,复习它,那不是很快乐吗?你想想看,我们小学生、初中生学了东西还得老复习,难受死了,怎么会快乐呢?

然后“有朋自远方来”,哥们儿大老远地来看你,你“不亦乐乎”吧?

接下来更奇怪,人家都不知道你是谁,不晓得你多少斤两,你还不生气,那你不就是君子了嘛?

你看,这前后三段串起来,没有什么意思,你觉得它简直是瞎凑,原来这就是中国最伟大的经典《论语》的开篇最重要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个样子。那你想想看这本书,还有什么好看,还有什么好读呢?我们仔细再来看这第一句话。

让我们先来解决这句话的第一个字“学”,到底什么叫做“学”?在孔子那里,在原始儒家那里,“学”指的是什么学呢?
第4个回答  2020-11-02
《论语》是一部哲学经典也是一本教人“做人”的范本。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慎言敏行”、“贫而无谗,富而无骄”的教诲,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仍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本书正是以做人为主线。

  《论语》一书共分八章来阐释,第一章 采取什么样的做人态度;第二章 坚持哪些做人的原则;第三章 运用什么样的做人策略; 第四章 需要哪些做人的智慧;第五章 追求什么样的做人境界; 第六章 领导者恪守的做人成事之道;第七章 做君子不做小人;第八章 在自省与自修中提高做人的修养。
《论语》中的每一小节,都让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第一章第13小节,“好学求道,不耻下问”……孔子是个大学问家,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否则,怎么会有所谓七十二贤徒从学与他呢?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常处于动荡之中,孔子出生低微,求学的路并不宽广,但他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走出一条学问之路,实在难能可贵。

  重视学习是一件好事,但我们现在谈到学习,人们往往狭隘地理解为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甚至就是为了考试出成绩。读了《论语》让我们更一步了解到孔子的学习范围很广,更敬佩他的才华,孔子本人就精通“六艺”,即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马车)、书(文学)、数(算法)你看,孔子绝对算得上一个多面手,可谓入可文、出可武。这种学习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孔子对于求学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要好学,也就是说要有主动学习、追求学问的意识。

  第二个层次是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在《论语 为政》中,孔子这样教育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活中,不怕一知半解,不怕一无所有,怕只怕不懂却要装懂。事实上,不懂装懂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它比无知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