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是什么?

好像和辈分有关

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   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血缘关系中五服的计算方法:由于古代一夫多妻,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谓“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宁国府的贾珍;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亲离婚、丧偶后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间的区别通常消失,因此计算起来会令人困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实际上五服只四代。从祖父开始向上,不再分别妻妾的子女。   另外,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3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词典解释: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第2个回答  2019-03-15
传统的孝服分五等,俗称“五服”,五服是五种粗糙程度不同的麻衣礼服,分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与死者关糸越亲近,服制越重,其丧服的形式也就越粗糙,以服制形式表示服丧人悲伤的不同程度。斩缞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等,是甲剪刀直接斩断生麻布制成,衣裳毛边不缝。服丧者为子或未嫁女;第二等是齐缞,是用生麻布制成,缝边齐整。服丧昔为孙子孙女、重孙、重孙女;笫三等是大功,用熟细麻布制成,做工较粗,故名大功。服丧者为堂兄弟姊妹;第四等是小功,丧服用细床布制成,做工细密,故称小功。服丧者为再从兄弟等;缌麻是五等中敢一轻的一等,丧服用细熟麻布精心制成。服丧者为族曾孙、族孙、中表兄弟等。从服丧的时间看,最长三年,最短三月。在传统社会中,五服制度不仅是丧葬礼仪的服制规定,同时它也从丧服制度中扩大为区分家族关系亲疏远近的标志,有服亲与无服亲是一个明显的家族关系的边界。在社会法律关系中也常常应用五服亲等原则。
第3个回答  2011-08-03
服是指家族分枝。一个人的子女即亲兄妹算一服;堂兄妹、表兄妹是二服,如此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