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如果是赵构当明朝的皇帝,明朝会亡得更快还是寿命比崇祯执政要更长?

如题所述

我坚信赵构会让明朝寿命更长, 理由如下:

赵构的性格是能忍, 而崇祯的字典里, 不存在忍的问题;
明末的政治环境是, 国内外的形式都比较恶劣, 国外即皇太极(已经称帝), 外敌虎视当当;同时国内由于天灾(真正的千年极寒)和人祸(官员不作为)导致国内乱民丛生; 如李自成, 张献忠;
崇祯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但是他的性格决定命运; 崇祯做事是性格是一竿子通到底, 想大有为, 比如说, 崇祯杀魏忠贤, 政治手段极其出色! 但是魏忠贤死后, 清理阉党过程中, 一下子干掉了三百多京官(估计一半干掉了); 事做绝了. 对待国防部部长袁崇焕,其实袁崇焕做事基本还行, 但是放了错误,将皇太极放到北京城下打, 也打败了皇太极; 没有考虑到政治影响, 崇祯竟然杀了他!因为皇太极在没有称帝之前, 名义上是大明的属国, 但是大明最后碍于面子,不肯承认. 导致战争持续不断升级, 请注意是持续不断升级. 让大明不得不让国内最精锐的辽东铁骑, 秦兵, 戚家军, 都在北部边疆. 同时国内的乱民造反越来越激烈. 实际上如果辽东铁骑曾有参加过平乱, 两千打两万, 很轻松搞定, 原来很好理解, 特种兵打农民, 一触即溃啊!
但是赵构则不同,只要能谈判,绝对不打战, 不论丢多少土地, 多么丢人; 赵构不在乎;
只要赵构同意和皇太极媾和, 皇太极很可能接受; 然后抽调精锐回南方, 将李自成之流灭之, 让后皇太极必然没戏. 李自成是一些草寇, 你可以从他到北京后的所作所为能看出来,基本没有什么政治理想和政治作为, 只是一味的烧杀抢掠! 吴三桂明明已经投降了,还瞎搞八搞, 最后国家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15
岳飞的悲情故事使得宋代以后的中国人产生了近乎病态的偏执,只要是和谈就是卖国,一战到底才是忠臣。其实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北宋以战亡,南宋以和存。
如果明朝彼时的皇帝换成赵构。那么明朝绝不至于在1644年就垮台了。明朝肯定有至少两次机会得以延续国祚:
第一次机会:
从皇太极继位后,清明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清朝以战迫和。双方的和谈接触也一直在暗中进行。明朝方面只要是头脑清醒者,如袁崇焕,陈新甲等都知道,明朝不可能这么两线作战:对外和清朝缠斗,对内则和流寇纠缠。或者攘外安内,或者招安域内。其实即使是崇祯帝其内心的理智也知道,明朝不能这么疲于拼命地作战。所以他才默许袁崇焕和陈新甲负责秘密和谈。其实当时清朝的要价并不高,只是承认清朝独立地位(甚至不是平等地位,皇太极甚至表示可以应明朝的要求去除帝号而恢复汗位。向明名义上称臣也可以接受。因为皇太极知道,和庞大的明帝国相比,清国家太小,人口太少,经济太落后。之所以能和明朝对峙甚至还占些便宜。主要是明朝自己内部出现问题。而一旦明帝国政治稍上轨道,则其国力早晚压碎自己。)可是即使这种要求,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和颟顸自大的明臣们也不能接受。如果是赵构的话,明清之间早就可以达成另一个澶渊之盟了。明朝其实什么也没损失,只是暂时放弃关外早已丢失的土地罢了。这样明朝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流寇。而且一旦和局达成,那么明末三饷中糜烂最费的边饷就能取消。这样一来,负担减轻,也就不至于激起更多的民变了。明朝肯定能摆脱危局。而一旦缓上这口气,估计清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第二次机会:
李闯迫近京师时。如果是赵构,他绝不会似崇祯这样优柔寡断。他肯定会南下南京的。如果是那样,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重演一次南宋故事而已。甚至结果会更好:占领京师的流寇将同清朝火并,退缩南方的明朝可以待机而动,随时加入战团。规复失地也不是不可能的。当时的南方,除了荆襄外,整个江南还是稳定的,几乎没有民变。明朝完全可以据此北拒清朝,然后逐次敉平内乱。
第2个回答  2013-01-10
更快吧,崇祯不像清朝修史那样搓,明朝面对的是国内的农民起义,并且当时中国处在小冰河时代,天灾不断,大明的灭亡是综合原因导致的,崇祯本人有错是因为他过于急躁不是本人不善于治理。
第3个回答  2013-01-08
我倒觉得如果忽略亡国之君的名头的话,崇祯其实还是个不错的皇帝的,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吧。明亡大部分原因我觉得还是在于前朝留下的重重困难以及大臣的内斗,小部分才是崇祯本人性格缺陷导致的层层错误。崇祯执政颇有励精图治的势头,而且其对科学技术的支持也是中国皇帝中少有的(比如重用科学家徐光启等)。
而赵构说实在的真不过是宋朝作为国家尚存的标杆性的存在。在执政期间耳根软,摇摆不定,耽于享乐。不过从其即位以前和即位之初的表现来看,在危急的时刻他却也不是一无是处。

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支持崇祯
第4个回答  2013-01-08
没有区别,基本上是一样。
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一个国家政权想要长期稳定,必须做到政治清明,军事强大,贸易繁荣,经济繁荣,民生安定,民族凝聚力强,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才和制度是发展的条件和保证;须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居安思危;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
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可以分四种。1.奠基创业、开国换代的开国雄主(如隋文帝、明太祖)。2.或继业守成、开创治世或盛世的盛世明君(如汉文帝、汉景帝、唐玄宗)。3.承天命于宇厦将倾、社稷飘零的衰世,励精图治、中兴家国的中兴之主(如汉昭帝、唐宪宗、明孝宗)。4.虽没有开创国家和缔造盛世也没有中兴国家,但是却巩固了身后的帝国的待兴之主(如晋明帝)。
纵观宋高宗赵构和明思宗朱由检,能做一个守成之君就不错了,谈不上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明君。难道中国没有人才吗?他们就不能学学赵武灵王,秦孝公,刘裕等君主,搞个变法强国,就算是宋仁宗赵祯也还不错啊,说到底还是没有那个胆略和魄力。
赵构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求和,杀害岳飞。让他写个书法作个诗词还行,让他治国,也不是那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