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问题.谢谢!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请问历史上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这样的成功战例吗?谢谢!

第1个回答  2008-11-26
尧舞干戈而有苗服
尧在做帝王的时候,有苗族不服从他。有人进言用武力征服。
尧说:那是因为我的德行还不够啊。罢了动用武力的建议,勤修内政。
三年之后,尧派遣军卒演武,使用干戈做了一次阅兵仪式。
有苗族降伏。
周文王百里而御天下。
这个可以算是上兵伐谋。(上兵主要是政治方面符合大众需求,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也可以算上兵)

其次伐交
三国诸葛联合东吴对抗曹魏。
第2个回答  2008-12-10
烛之武退秦师,而且我感觉我国现在对台政策也是这样的
第3个回答  2008-12-03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杀伐不断。
  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自然是实力。但是,也有些战争凭借智慧和才能,在战争没有进行之前就分出了胜负。
  墨翟,春秋末年鲁国人,一位“贱民”出身的思想家。他只是个手艺人,但却帮助一个不相干的国家打赢了一场未曾开打的战争。
  战国初年,强大的楚国邀请著名的工匠公输般,制造了攻城的器械——云梯,首先攻打的目标是相对弱小的宋国。得到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消息后,墨翟星夜兼程,从鲁国赶往楚国。
  楚王和公输般只相信实力、武器和机械,墨翟只能用实力同他们对话。在流传下来的《墨子》一书中,记录下这场类似今天沙盘推演的模拟攻防。公输般九次变换攻城方法,九次被墨翟化解。
  在楚王的追问下,墨翟回答:公输般想的无非是杀掉我,但是我的学生禽滑厘已经带人赶到了宋国,按照我的办法开始布防。楚王只好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图谋。
  墨子返国途中路过宋国,恰逢大雨,宋国守城之人不许他进城。墨子只能在城门洞中,默默度过了一个漫长的雨夜,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他刚刚为这个国家建立的功勋。
  解读墨子“止楚伐宋”的故事,人们可以看到墨子的智慧、勇气,还有他的谦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他创立的墨家学派有着严密的组织,他们不掌握军队和国家资源,只能依靠智慧和技能来制止战争。
  2007年的电影《墨攻》,让人们走近了传奇的墨者。热爱和平和善于作战,特别是善于防守作战,在墨子及其弟子身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墨家子弟跟随墨子“兼爱”“非攻”的理想四处奔走,阻止战争。据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两大并列的 “显学”,一为儒家,一为墨家。但在那个诸候混战的时代,墨子的思想并不能为人们普遍理解。
  宋代以后,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被称为《武经七书》,它集结了古代兵学的最高智慧,包括七部兵法,其中四部出自山东。兵学繁盛与非攻、慎战的思想,共同构筑了山东极其特殊和辉煌的文化现象。
  在冷兵器时代,不经短距离接触即可杀伤敌人的兵器是弓箭。把弓箭用于军事目的是人类武器史上的一次革命。
  《说文通训定声》这样解释“夷”字: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可见,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很可能是弓箭的最早使用者或擅长使用弓箭的人。少昊是东夷人最早的首领之一,《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少皥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神话传说中,东夷人的英雄羿是使用弓箭的高手。他曾经用箭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万民于烈日焦枯之中。到了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箭镞的出土数量剧增,大概从这时开始,弓箭被用于军事目的。
  东夷人骁勇善战的性格从关于蚩尤的传说中更可见一斑。
  蚩尤被认为是金属兵器的发明者,虽然战死于涿鹿,但直至秦汉,大战之前交战双方祭祀的对象仍是蚩尤,他被尊为“兵主”,也即战神。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尚勇好武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加上后来不停的战争实践,兵家思想开始孕育、产生。所谓兵家,就是军事学。西周初年,为周王朝的建立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姜尚封到齐国,使兵家真正成熟。姜尚也因此被尊为“兵学始祖”。
  西周开国之初,姜尚被分封到齐地,并被赋予征伐特权。也就是说,齐国可以代表周天子对周边其他诸侯国进行征讨。
  从总结姜尚军事思想的《六韬》开始,一个蔚为大观的兵学传统代代相传。齐国大司马田穰苴所著《司马法》把齐地兵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随后,又产生了当时世界军事学著作的最高峰《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作者名为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史记中仅仅只有寥寥数百字的介绍。
  春秋末年齐景公时代,齐国内乱,年轻的孙武离开故乡前往南方正在崛起的吴国,他一生的军事实践将主要在那里完成。孙武见到吴王时还不到三十岁,领兵作战的经验是零。
  这位名垂千古的军事家,生平指挥的第一支所谓部队,竟然是吴王身边的姬妾和宫女。当时没有人相信这个北方年轻人的带兵能力。
  看到宠妃被杀,吴王大惊,但在震惊之余并未责罚孙武,反而当场破格拜将。孙武和吴国大将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lu,二声),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等手段,以三万兵力击败了楚国的二十万军队,并攻克了楚国的都城郢。
  孙武献给吴王的兵法十三篇就是《孙子兵法》。一个从未领兵打仗的年轻人,怎么会写出这样一部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兵书呢?
  在浓厚的兵学传统和父辈的影响下,孙武耳濡目染,并在理论和实践中将兵家的思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然而,在吴国为将三十年后,历史上再也没有孙武这个人物的记载。
  孙武最后的结局已经彻底湮没在历史之中。
  但是他留下的《孙子兵法》,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后来的历史,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军事学领域。

  《孙子兵法》分为计篇、作战、谋攻、形篇、势篇等十三篇,约五千多字,孙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告诉人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孙武将战争血腥的搏杀,变成了一种智慧的较量,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以智谋为代表的兵学文化。孙武之后一百多年,到了齐国人孙膑那里,谋略在战争中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
  孙膑首次表现他的谋略水平,并不是在战争中,而是齐国贵族的一次赛马活动。他帮助齐国大将田忌以“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下马对上马”的策略赢了齐威王。
  在接下来的军事生涯中,孙膑用两次大胜,使齐国称雄达二十年,各路诸侯“莫敢加兵于齐”。他两次战胜的对手都是他的旧日同学、魏国大将庞涓。
  孙膑与庞涓同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教育家鬼谷子的学生。作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较量,庞涓大获全胜,他曾将孙膑骗到魏国,并设计陷害。孙膑遭受残酷的膑刑,他的后半生永远无法站立,而且这种耻辱还被刻进了他的名字。
  然而,作为军事家和军事家的争斗,庞涓却输得非常彻底,直到付出生命。公元前354 年,庞涓率领魏国军队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军千里奔袭魏国首都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援。随后,齐国军队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出击,大败庞涓,魏军几乎全军覆没。
  山东郯城,马陵古道遗址。孙膑和庞涓的第二次较量十一年后在这里进行。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齐国故技重施,进攻大梁,以解韩国之围。而此次,魏军主力留在了大梁。
  孙膑用疑兵之计,佯装撤退,诱敌深入。进入齐国境内后,齐军每天在撤退过程中都减掉若干做饭的炉灶,造成士兵不断减少的假象。
  就在一个傍晚,庞涓率军走入了有进无回的马陵山。
  马陵之战后,史书上关于孙膑的记载再也没有了。他留下一部《孙膑兵法》,继承、发展了《孙子兵法》并总结归纳自己的心得。西汉末年,汉成帝下令收集天下所有的典籍归结为《汉书》,其中兵权谋家一共十家,孙子兵法名列第一,孙膑兵法名列第二。
  东汉以后,《孙膑兵法》突然失传。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人们对孙膑与孙武的身份争论不休。
  各种猜测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公元1972年。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4月14日下午,考古人员发现一段竹片飘浮在墓室的积水上。他们冲去污渍,赫然显现的是几个毛笔写的小字,这显然是一片竹简。随后,竹简大量出土,一号墓简直是一座地下兵学宝库,其中的绝世珍品是《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在这些残缺的竹简中,似乎还隐隐透着遥远的战鼓,它穿越上千年的时光将历史还原。
  齐国历经数百年形成了完整的军事著述传统,尽管姜尚等人的著作有后人的增补或改动,但基本反映了这些卓越军事家的思想。
  这些一生中赢得过辉煌战绩的统帅在自己的著作里强烈体现出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重视战争的道德属性,重视战争中的人心向背,田穰苴甚至提出战争应当“以仁为本”,战争的目的是“以战止战”。其次,他们都把战争作为解决问题最坏也是最后的手段。
  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慎战”,是齐国兵学的精髓。
  姜尚认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管仲则指出:“至善不战。”田穰苴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到了孙子,更是明确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对于这些统帅而言,军事的最高境界不是夺取胜利,而是避免战争;但是,一旦被迫选择了战争,就必须胜利。
  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慎战”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曾长期雄踞世界东方,即使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一的年代,中国也是一个友善、和平的大国。
  1990年,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运用80多种高技术武器,并首次采用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美国有家报纸曾评论说,中国虽然没有参战,但始终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在指导着这场战争,他就是孙子。
  西方近代最经典的军事理论著作,德国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它的论述指导了整个20世纪西方的军事思想。但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兵经――孙子兵法。现代军事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曾说,《孙子兵法》内容的全面和理解的深刻,迄今还无人超过。
  避免战争、追求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迄今尚未解决的难题。
  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几乎都伴随着对外的扩张与征服。然而,对于古代中国来说,通过战争赢得应有的权益和尊重,始终是她最后的、迫不得已的选择。今天,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正在重新实现和平崛起的中国,其经验和做法为当代和今后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崛起模式。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03bb339001009stz.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