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未婚女孩“黄花闺女”,不是红花、紫花闺女呢?

如题所述

古时候,被风吹落的梅花落在寿阳公主的额头上。花汁浸透了,留下一个浅浅的花斑。很多人看到她时,我发现公主更聪明了。从那以后,寿阳公主经常摘一些梅花贴在额头上。她是个漂亮的女人,这样更迷人。之后,其他人还学会了公主的化妆。其次,这种化妆手法流传到民间,人们称这种化妆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梅花虽然好看,但开放时间有限。在没有梅花的季节,爱美的女人会用其他的花瓣代替。因此,贴花瓣、贴花粉成为当时的时尚。因为这种化妆手法最早在额头上点缀,而且颜色是黄色的,所以人们称这种黄色的化妆为“花”。黄色,前额黄色。古人向来喜欢“贴黄花”,但这种妆容只能在女方结婚前才可化妆,如果结婚了就只能是妇人装。


后来再经过演变,“贴花黄”的原料是从菊花中采集的黄色花粉,所以人们用菊花孤独清高来形容女性的正直。因此,“黄花”已成为区分女性是否结婚、是否守贞的标准,“黄花”也意味着代表未婚女性。这是一种代表和象征。


金元时期,虽未出阁的小姑娘不再如此精心打扮,但人们仍习惯称未婚女子为“黄花闺女”。从那时起,这个名字就被保留了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称女孩子为“黄花闺女” 而不是“红花”、“紫花”闺女,如果当年他们用贴紫花,现在可能就叫紫花闺女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8

文廖保平

依我看,主要有两个来源:

1、来源于妆扮。

我们读古诗里有这样的句子:

南朝陈后主《采莲曲》中云:

“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

北朝民歌《木兰辞》里,木兰恢复女儿身的打扮,是:

“对镜贴花黄”

明代宋濂《阳翟新朱定甫赋(四首庚辰春作)》:

暗拭衰红出绮房,无心宫额贴花黄。秋裳未结鸳鸯缝,交刀裁破一帘霜。昔日翠翘今白葆,可惜韶容镜中老。

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咏照镜》:

晨晖照杏梁。飞燕起朝妆。留心散广黛,轻手约花黄。正钗时念影,拂絮且怜香。方嫌翠色故,乍道玉无光。城中皆半额,非妾画眉长。

无论是“点花黄”还是“贴花黄”、“约花黄”,都是古代未婚女子的一种梳妆打扮,就是用花粉做成的黄色粉料往脸涂抹上作妆扮。

而结了婚的女子往往不再用黄花粉作妆扮,故有“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一说。

2、来源于菊花的名节。

这些黄色的花粉料,主要原料是黄菊,因为菊花傲霜耐寒,孤冷清高,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黄菊名节与女子操守相吻合,被人们所认可。

所以,“贴花黄”又成了区分女子是否婚嫁和恪守贞操的一个标志,故用“黄花闺女”指代未婚女孩。

后来,人们觉得其实别的颜色比如红色更加鲜艳动人,于是无论未婚已婚女子都更多地用红色朱粉妆扮,但“黄花闺女”的叫法一直延续了下来,特指未婚的女孩,尤其是仍为处女之身的未婚女子。

只是现在性解放了,女人也开放,“黄花闺女”越来越少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