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2-21
  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称为“征君“.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    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汉时人也称为辟召、辟除.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
  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制是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就是考察推举,
  始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时成为一种制度,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
  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从察举科目的可以看出它是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注重声名取士.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察举制是在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到隋唐时期,察举演变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汉代另外一个选官制度叫举孝廉,由于汉代以孝立国,这点从汉代各个皇帝的谥号可以看出,比如汉文帝谥孝文,汉武帝谥孝武,除了极个别几个外,谥号中都有孝字.所谓孝廉,就是道德极好的人.一个人被举为孝廉,这个人在这个地方肯定要是公认的道德品质最高尚的人.举孝廉是平民百姓步入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 说说官出太学的影响吧,由于汉代教育还未普及化,所以能上得起学的人只限于地方豪族和朝廷大员的族人,由于汉代大部分官员出自太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些家族世代为官的现象,就是晋代史书上所说的门阀.
  举孝廉这个制度,举的是好人,而好人未必是能人,也就造成了这类出身的官员背起四书五经来眉飞色舞,而到了具体事情上却一筹莫展的现象.
  总的来说,在汉代做官是属于少数人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