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三先兆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 曾国藩曾说的社会大乱前的三个征兆是啥

官员正衣冠正的是未来命运。

曾国藩曾说,社会大乱之前,有三前兆:“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问题到了严重的程度之后,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以上不全是古人妄语,不可不鉴。

1、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论何事,黑白不分这可以说是社会大乱的第一步,所有的人全部都沆瀣一气,昏君、奸佞小人开始出现,指鹿为马,社会上各种事务全部都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对的得不到证实,错的反而被大肆推行。

2、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善良的人越来越少。

越是善良友好的人,越是客气,待人真诚。反而一些没用的人,非常得猖狂。

因为这个社会因为黑白不分,是非颠倒。所以说恶势力便会越来越大,就是所谓的恶人开始掌握权力,控制社会。

善良正直的人,只能不说话,保全自己。而那些寄生虫,没什么用的恶心的废物,反而开始猖狂无比,目中无人。

3、问题到了严重的程度之后,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化,阶级矛盾严重,社会问题重生。

富有的人酒肉就算放坏了都吃不了,底层人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统治阶层不顾民间疾苦,依然穷凶极恶,整个社会变得麻木不仁。

扩展资料: 曾国藩是说亡国的三部曲:黑白不分,社会丧失了应有的净化与清算功能,就没了正义与邪恶之别,自此踏上了死亡的第一个台阶。由此一个社会越是小人就越猖獗,而好人就只能忍受坏人的猖獗了。

由此就踏上了死亡的第二步台阶。第三说的是国家腐败到一定程度,根系糜烂,就是任谁也救不了的时候,天下民心已变,做什么也枉然了!唯一等待的便是有识之士将其连根拔起,重植新苗。

参考资料: 中国 *** 新闻网--正衣冠是什么。

2. 曾国藩经典语录文言文曾国藩的经典语录文言文是怎么样

曾国藩六戒为必读知识点。可以说读懂曾国藩的人生“六戒”,就学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2.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3.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4.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5.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6.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3. 请问谁有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要文言文

国籓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其策西事,议先清陇寇而后出关;筹滇、黔,议以蜀、湘二省为根本。皆初立一议,后数年卒如其说。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金陵未下,俄、美、英、法皆请以兵助,国籓婉拒之。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籓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既至直隶,以练兵、饬吏、治河三端为要务,次第兴革,设清讼局、礼贤馆,政教大行。

这是从《清史稿·曾国藩传》中摘录的一小段,如果不符合要求,在百度里查一下《清史稿·曾国藩传》自己再摘取一些吧。

4. 曾国藩写的文言文“原才”

风欲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欲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告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土大夫得晋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试译: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原,论说文体之一,盖推究事物本原之义以示人。此体起于韩愈作五原,后人因之;其曲折抑扬,与论说相表里。韩愈原道、黄宗羲原君,为“原”体之名篇。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这是文正公一贯的主张,既见于奏疏,也见于日记,本篇论点,最见具体而微。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为挽回颓势,曾氏主张从陶铸人才,转移风气入手;另一位激烈改革者龚自珍也关心人才,他讥切时政,以解放人才为诉求,龚自珍所作病梅记,可与原才比观并读。

5. 关于曾国藩的文言文

立志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

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聪明杰出的祖先,他们不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吗?藐小的我自己,也同样是父母所生。在聪明和福禄方面,天给予我的已经非常丰厚了,我如果违背天意而贪图安乐就会遭到灾祸。

一生中的后悔积累到千万次,到头来将是一事无成。过去的过失已经无法挽回,一切从今天重新开始,我要用铁肩担当起道义。

用自己的口和笔将它不断宣传。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将永远不忘记自己的誓言。

居敬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齐明,以凝汝命;汝之不在,伐生我性。

谁人可忧?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汝,天罚昭昭。

主静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9313539声。

后有毒蛇,前有犯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凯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

弛骛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以终古!谨言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亦搅汝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

骇者终明,谓汝贾欺;笑者鄙汝,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汝既髦!有恒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下有八载,则无一知。

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日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闭或忿。

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群司命,敢告马走。

6. 曾国藩读书有三要古诗意思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 意思是说: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或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