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义上也不一样,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也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大乘着重的是佛教的大众教化作用,主张不但要自利,还要利他,利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定为目标。

小乘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只能有释迦牟尼一个佛,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主张佛教对修持者本人的作用,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3
小乘佛教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在义学上,它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在修习上,着重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行。主张修行者要出家,要过严格的禁欲生活。其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大乘佛学”认为自己的学说可“乘载”众生,从世俗生死之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宣传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义学上,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修行上,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其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大乘度众生,小乘度己;大乘认为多神存在,释迦牟尼佛是神,小乘认为是人,是其一代教主;小乘主张出世苦修,大乘主张入世普度众生,广积功德。
第2个回答  2014-02-23
阿弥陀佛死了后,他的徒弟们对原始的教义、戒律发生争议,分裂为两派: 一派为遵循传统的上座部,就是小乘佛教,他们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那就是阿弥陀佛。教义重自我的解脱,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另一派为改革的大众部,就是大乘佛教,他们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提倡菩萨行(就是去实践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我记得西游记里观音劝唐僧去西天取经时,这样说,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 个人认为小乘更像哲理吧,难懂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