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如题所述

如果没有景濂,差点儿错责了敢于讲话提意见的人。出自《宋濂传》,作者张廷玉等。

有的大臣指出茹太素的奏章说:“这对皇上是大不敬,这是对皇上的诽谤,不合法。”皇帝问宋濂,宋濂答道:“他向皇上尽忠而已。皇上刚要广开言路,怎可重责?”

后来皇帝阅览了茹太素的万言书,发现确有值得采纳的地方。皇帝就召集全体朝臣责备他们,并叫着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差点儿错责了敢于讲话提意见的人。”

扩展资料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7

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

出自:清·张迁玉《明史·列传·卷十六》

节选: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翻译: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

扩展资料

文章出自《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节选的内容是对宋濂的描写。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三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洪武十四年因病逝于夔州。

文章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2-12
有的大臣指出茹太素的奏章说:“这对皇上是大不敬,这是对皇上的诽谤,不合法。”皇帝问宋濂,宋濂答道:“他向皇上尽忠而已。皇上刚要广开言路,怎可重责?”后来皇帝阅览了茹太素的万言书,发现确有值得采纳的地方。皇帝就召集全体朝臣责备他们,并叫着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差点儿错责了敢于讲话提意见的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2-12
全句译为:‘没有景濂,(我)几乎要错误地怪罪谏诤的人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324695.html?fr=q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