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喝酒前为什么一定要“筛”一下?

如题所述

问这种话的人,一定是很少喝米酒或者黄酒的。现代的蒸馏酒,在中国最早也是元代才有的。在这之前,所有的酒都是所谓酿造酒。酿造酒的制造过程复杂,酿造期间一般酒糟和酒是混合在一起的。

根据《北山酒经》的记载,可将主要的酿酒过程整理如下: 浸米,烫米,蒸煮 ...淘米→汤(烫)米→蒸煮→摊冷→加曲混和→酴米,由于酒糟很小,需要过滤多次才能大体干净。而普通的酿造酒还是比较容易变质的,所以一般只有喝之前才会开罐。那么,开罐以后,酿造酒里面就不可避免存在酒糟。所以古代的酒,基本都是浑浊的。《三国演义》中的《临江仙》有一句:一壶浊酒喜相逢。这种浊酒,已经是筛过的酒。

如果不筛一筛就喝,酒液里面就会有漂浮物。一是影响酒液的纯度,这毕竟不是吃酒酿,二是卖相太差,很难看。所以古代喝酒之前,酒店小二会先把酒液筛一筛,把杂物筛掉。

大家看看:明代写的《水浒》: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 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 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 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 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 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古人喝的酒,可不是像现在的酒不一样,古人喝的酒是酿造而成的,这种酒喝下肚,对身体并没有多大的损伤,但是酒中因为酿造的工艺问题,酒中有许多的残留物,这样非常影响口感,所以古代的酒都是浊酒,喝前为了口感更好,就需要筛一下。

一、因为酒糟与酒没分开,所以酒中有许多粮食或水果残留

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曾有这么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三国演义》中也有这么一句:“浊酒一杯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由此可见,“浊酒”在古人的诗句中是比较常见的。

当然这些“浊酒”并不是说酒比较脏,而是古人酿酒的时候酒糟和酒在酿造的过程中没有分开的,所以古人有时称喝酒也为“吃酒”,但是古时候,并不是所有的酒都是大米酿造的,毕竟那时候的生产力低下,甚至有许多人都过着饥不裹腹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多余的大米来酿酒,所以酿酒时一般也会选择粟、高粱等粮食,这种粮食酿造的酒,口感虽然很好,但是酒中有这些粮食残留,喝起来多多少少还是影响口感的。

二、因为酿造工艺问题,酒中的杂质也较多

古人在酿酒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有微生物乘虚而入,这些微生物和酒曲中的霉菌相结合,就会产生各种不同不样的酒,当然如果酿酒师的手艺足够的好,就会酿造出呈琥珀色的黄酒出来,这种酒的口感就非常的好,而且纯度也非常的高,但是这种酒的售价也非常高,不是普通人能够喝得起的。

大部分喝的酒可能会呈绿色或者其他颜色,心理多多少少都会隔应一些,且因为杂质过多,口感也要大打折扣,所以喝之前将酒筛一下,既可以寻求心理安慰,又可以提升酒的口感。

第2个回答  2020-09-18

古时候的酿酒工艺和我们现在的酿酒工艺差别非常大,古时候酿出来的酒会有很多的沉淀和酒糟。所以古人喝酒前往往要“筛”一下,主要目的是把里面的沉淀和酒糟给筛掉。

酒中出现沉淀或者是酒糟的原因是古时候百姓喝的酒都是利用压榨工艺得到的低度压榨酒,这与我们现代喝到的高度数白酒就完全不同。如今在我们常喝的中黄酒仍是用压榨工艺酿造而成的。

实际上无论是压榨酒或者是蒸馏酒,其基本发酵技术都是大同小异。都是给加工熟的粮食中加酒曲。然而大曲需要加一道糖化的工序。在此过程中,谷物中的淀粉就会转化为酒精。

如今我们也可以像古人一样做酒。也就是先将大米煮熟然后添加从超市购买的酵母,等待发酵。在这个过程中酒精的发酵和糖化是同时进行的。最后我们就能得到一碗类似于稠酒的“甜白酒”。实际上这种酒就是我国古人喝的酒了,在端给和人品尝之前一定不要忘记用筛子把酒里面的沉淀和酒糟给筛除掉。

其实“筛”这是一种简单的过滤方法,是喝酒时自行取出其中杂质的一种办法。实际上,刚刚酿制出的成酒里面沉淀旺旺非常的小,不过仔细看还是能看到的就好像是有小虫子在酒上面。在喝之前一定要将其过滤掉,为了让酒变得更干净也可以过滤多次。

第3个回答  2020-09-18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古人就有饮酒的习惯。古时候的酒可没有现在的花样多,古人喝的大部分都是米酒或是黄酒。在一些影视剧和纪录片中不难看到,古人在饮酒之前都要筛一下,这也是现代人很难理解的一种行为,让人不禁疑惑那酒里面是不是有沙子。

不过,怀疑酒里面是不是有沙子的朋友们一定是没有喝过米酒和黄酒。现代人喝的酒大部分都是蒸馏酒,所以酒里面没有任何的杂质。但是在蒸馏酒出现以前人们饮的酒都是酿造酒。由于蒸馏技术最早也是出现在元代,所以那时候蒸馏技术并不发达,因此古代酿的酒都是比较浑浊的,酒里面含有比较多的残余颗粒杂质,我们管那些杂质叫“酒糟”。


所以古人在饮酒之前一定要筛一下,以防将酒糟倒入酒杯中而影响酒的口感。古时候人们酿酒都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法,因此酿出来的酒都是“浊酒”。在元代以前,人们喝的酒都是这种“浊酒”。在古诗中也出现过许多关于浊酒的描写,比如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和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实际上,那些酒里面的杂质“酒糟”也是非常好吃的,在现在的超市里我们也不难看到有单卖酒糟的。筛酒是古时候在喝酒前必须要进行的一个步骤,但是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现在人喝的都是蒸馏酒,不过筛酒的这一说法还是保留到了现在,但是现在的筛酒实际上就是“倒酒”。

第4个回答  2020-09-18

酒在中国古代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五齐”“六法”的系统酿酒技巧。所谓五齐,那指的从泛齐,也就是发酵的过程,谷物开始逐渐胀大,有些谷物自然就飘在了水上;到醴齐,也就是糖化作用下,谷物开始产生了一定的甜味;再到盎齐,也就是水中已经开始产生气泡;后到醍齐,也就是酒精开始产生,颜色看是变深;最后沉齐,也就是发酵结束,酒糟逐步的产生。

所谓的“六法”是秫稻必齐,也就是造酒的谷物必须是成熟的;曲糵必时,也就是制作酒曲的时间必须准确无误,不早不晚;湛炽必洁,也就是造酒的原材料必须十分干净;水泉必香,也就是酿酒用的水必须清洁无污染,这样才能让酵母充分繁殖;陶器必良,也就是酒器必须是上等器皿;火齐必得,也就是酿酒的温度要适中。

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地方的人善于酿酒,甚至他们家用的酒糟放在别的地方都被称为美酒。

除了上述的主流酿酒方式意外,还有一种叫最“自然酒”,源于南宋周密写的《癸辛杂识》中,讲周密的朋家有一个大梨园,有一年梨子大丰收,卖都卖不完,就只好拿去喂猪。仲宾觉得可惜,就挑了一些不错的梨子放在一个缸里,盖上盖子,用泥封口。

后来仲宾就把这事忘了。后来有一天他忽然在家里闻到酒香,连忙找酒味的来源,这才发现是从梨缸里飘出来的,于是大家自然也就醉生梦死了。

陆游的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从诗中看出,陆游时代的酒,过年时候喝的都是浊酒。“

筛酒”是一种简单的过滤方法,是饮酒者自行去除杂质的一种手段。其实,新酿出的酒的杂质又小又密,有时候是可以看得见的,就像蚂蚁一样漂浮在酒上面。喝的时候肯定要事先过滤一下,使浊酒变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