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僵尸片里为什么僵尸穿的都是清朝官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10-29
关于僵尸的传闻,中国古已有之,清代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子不语》中把僵尸分为八大种:紫僵、白僵、绿僵、毛僵、飞僵、游尸、伏尸、不化骨。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所记载,僵尸还有三个别名:移尸,走影,走尸。
这些记载中僵尸的穿着,和后世影视中出现的身着清朝官服的僵尸形象,还存在差别。比如,《阅微草堂笔记》说:少年常遇一僵尸……白毛遍体,目赤如丹砂,指如曲钩……。
可见,这时候的僵尸是不穿衣服的。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有清以降文字狱无比酷烈,如果纪昀的作品中僵尸穿着清朝官服,若是触怒天颜追究起来,只怕他的脑袋要搬一搬住处。
那,僵尸是什么时候开始穿上清朝官服的呢?
1936年,香港上映了第一部僵尸片《午夜僵尸》,根据剧情来看,这个时候的僵尸还是茹毛饮血的赤裸状态,和清朝官服丝毫不搭边。
三年后,1939年,《三千年地底僵尸》上映,也与清朝官服没有任何联系,但当时的一部非僵尸片《李阿毛与僵尸》,开始首次把清朝补服与僵尸形象联系在一起。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香港影坛开始正式出现身着清朝官服的僵尸形象。
关于为何在这一时期出现外观上的变化,据称有两种来源。
一,当时湘西地区的赶尸文化开始在电影中流行。
为了增添影片的诡异阴森气氛,制作者们学习赶尸文化,将僵尸形象进行再创造,穿上了统一的服装;
第二个原因现在看来似乎更加贴合实际。
由于当时的电影技术比较落后,电影画面颜色较浅,而清朝官服常为深蓝色,在视听语言方面,清朝补服在调性上更加符合黑白画面。
此外,统一的服装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角色联想,形成对于某一种特定人物角色的固定印象。
因此,清朝补服逐渐成为僵尸的潮流,出现在后面绝大部分的僵尸片中。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也应属原因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僵尸先生》的上映为标志,僵尸片正式走向繁荣。此后整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如法炮制的类型片。
《僵尸先生》
而鉴于当时很多僵尸片都是小型制片厂拍摄的,出于经济考量,很多戏服被共享通用,而清朝补服又比较易于制作,故此,在接下来的影片中,僵尸多做如此装扮。
而这些影片传至大陆以后,又受到热烈欢迎。
以林正英的僵尸片为例,这些僵尸身穿清朝深蓝补服在黑夜中僵直跳行,极其容易引起视觉、心理上的刺激,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故此,在观众心中,这种僵尸形象逐渐根深蒂固。
当然,身着补服的僵尸形象也随之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流行。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接下来我们也将仔细探寻补服这种服饰的历史源流。
对于补服,大部分人的印象是清朝官员:顶戴花翎,胸口后背各有形象不一的补子,按照品级各有不同。
但实际上,补子的产生虽然在明清时期,但其根源却一千五百年前的唐朝。
《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唐书》:“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
至此,武后以袍纹定品,将官服颜色图案与官员品级相关联。
到明朝,中央集权极大强化,对服色和图案进行极为严格的规定,这才产生了我们现在熟悉的补服。
明代补服的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 ,胸背各一 ,表示品级 。文官的补子用禽 ,武官用兽,各分九等。(这也是“衣冠禽兽”一词的来源。)
明代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其文官补子绣有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补子则绣单兽,或立或蹲。
明代《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对此记载:“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并规定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
文官绣禽,以示文采: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明代文官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
一品、二品狮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
与明代的补子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图案方面大多循明朝惯例,稍作改变;补子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
明清时期的补子折射出的封建等级制度关系,是在“礼”的束缚下的规范化。
在清朝,皇家宗室的补服都有专门机构制造,称作江南织造。
皇室补服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当然,普通官员的补服如果坏了,是可以按照规定购买和制作新补子的,为此,清代有专门的补子店铺。
这样自然出现同品级官员的补子由于做工不一而不尽相同的现象。更有甚者,竟做出了新花样。
据说乾隆年间,八旗都统金简是武二品兼文二品户部侍郎,他认为两个品级是一样的,便别出心裁在其补子上的狮子尾端加绣了一只小锦鸡。
一天皇上召见,看到他身上的补子竟有两只吉祥禽兽,十分气愤,便把他革去官职。
清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其冠服制度也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严肃性,皇帝每年秋审,对“服制斩犯”达到近乎疯狂的残酷。
据乾隆四十七年九月《清实录》中载:“丙午,上御依清旷勾到,秋审官犯、服制及云南、贵州情实罪犯。停决官犯斩犯六人、绞犯四人、服制斩犯四十二人、云南绞犯七人、贵州斩犯一人,绞犯八人……”可见因服制被斩首的犯人在死刑犯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不论如何,补服这一服装形式,凝聚了中华文化中十分精粹的内容,比如织锦刺绣,动物吉祥寓意等。
时至今日,明清统治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其官服会在影片中以这样一种形态存在,并成为很多人的童年噩梦。
第2个回答  2006-04-20
呵呵,有中国特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