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议论文

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联系实际,写关于“疏导和堵塞”为题的700字议论文, 谁能帮忙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作为西周王室重臣 ,目睹了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仗义直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喻,说明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先用“川壅必溃”,指出弭谤的危险性。这决不是召公故意夸大其辞,危言耸听,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再用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指出让人民讲话,可以“行善而备败”,达到“阜财用衣食”的目的。
  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会导致失败。就老师们教学工作方面来言也应该是很有启迪和教益的。比如,学校里面常常遇到一些有特殊个性的同学,他们大多表现得聪明,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又的过于活泼好动,兴奋胜过抑制,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还会影响集体。比如有个同学他嗓门大,特爱说;啥事都觉得好奇有趣,肆无忌惮地咯咯咯疯笑;屁股上像带着钉子,老不着凳子......总之,一句话: 最调皮。如果老师一味地、简单生硬地要求“坐好!”“不准下位!”“不许插嘴!”或者罚站、罚抄课文等以示惩戒,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个别执拗的还会与老师对立起来。也有的会因为惧怕,而变得当面一套背面一套。这种抑制学生心理特点的做法就是“堵塞”,效果自然不会好。

  对这些“淘气”,教师就束手无策吗?不是。只要注意采用说服、引导、转移注意等方法,并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注意“疏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这样学生不会因为受到指责而感到不知所措,也不会因为挨了批评而不满,而是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犯了错或闯了祸被“抓”到办公室来的张伊定,给他的不是严厉的批评,而是耐心地讲清道理,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他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怎样做才更好。这个学期他的进步尤为明显,科任老师评价“那个张伊定好有意思,脑瓜子特灵活。”“你好可爱的,发言积极又大胆。”“卫生委员当得蛮好呢,总见他拿个篓子督促卫生呢。”......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个性,切忌强求一律,而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随机教育。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现今教育老师,何尝不能学习、研究、探究,指导于教育工作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