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如题所述

1、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认真看书学习、做作业,并不等于动脑筋。孩子一二年级时成绩不错,主要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中记忆、模仿的内容较多,孩子凭机械记忆,照搬照抄。也能得到好分数。但是从三年级开始,即使在那些要求记忆、模仿的学习内容里,也包含了大量需要孩子开动脑筋的因素,如孩子不注意这一点,还是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那么,随着要动脑筋的因素越来越多,以及学习内容的加深,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

2、小学三四年级,孩子的学习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并开始关注学习的结果。此外,他们的认识和兴趣范围日益扩大,开始对自然、社会的因果关系、计算规律产生兴趣,希望动手操作,喜欢养小动物,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阅读范围也开始扩大。由于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接受能力有了提高,但同时又出现明显差异,出现了学习分化。

3、孩子上一二年级时,家长和老师都跟得比较紧,对孩子各方面管理较严格,但孩子上三年级后,家长和老师都可能会觉得孩子已适应了学校生活,便不象从前那样操心了,加上孩子自控能力不强,便容易出现分化现象。
所以,虽说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础比较扎实,有的孩子基础比较薄弱。由于一二年级学习内容较简单,所以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可是上了三四年级后,基础不扎实的孩子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吃力,成绩自然会明显下降,由此还会引发厌学、自信心下降、上进心不强、自卑等。所以,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需要重视,但不需要特别当真,因为这一时期的成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一时期,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保护他对于学习的新鲜感和兴趣,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习惯培养上,才真正事半功倍,并让孩子受益终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一二年级成绩具有强烈的欺骗性,家长越早知道越好——名思教育

很多人说,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具有强烈的欺骗性,这一点,许多家长深有体会。

刚上一年级时,孩子很聪明,学习也认真,轻轻松松就能考100分。

可上了三年级后,跟其他同学的差距就拉开了,语文越学越吃力不说,数学也经常丢分。

一二年级的成绩确实存在较大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主要是因为:

◆很多孩子提前学过一二年级的知识,这些知识浅显,考察也不难,所以入学前两年可以“吃老本”。

◆父母在孩子刚入学时抓得比较紧,做一道题教一道题,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很依赖,也无法专注地思考与学习。

◆超前学习的孩子觉得自己都学过,真正上课时就不认真听,慢慢地跟不上进度,对学习新知识也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一二年级成绩好的“欺骗性”,并不仅仅因为知识简单。

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指导,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有老师说过,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请各位家长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不要让孩子虚度一二年级。

1
第2个回答  2020-11-17
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的这个成绩都是为了鼓励学生的,就是没有真实性的这种的东西的。下面是关于欺骗的扩展资料。

解释
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1]
出处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袁可立)虑之。”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庶政·禁造假银》:“乃有奸徒,安立炉灶,专造假银,欺骗愚民。”
曹禺《雷雨》第一幕:“他不愿意再想他欺骗过他的父亲。”
基本资料
词目:欺诈
拼音:qī zhà
注音:ㄑㄧ ㄓㄚˋ
英文:cheat[1]
引证解释
指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
《战国策·燕策二》:“ 齐 田单 欺诈 骑劫 ,卒败 燕 军,复收七十城以复 齐 。”《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其后 莽 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盖定差乡户人有家业,欺诈逃亡之弊,比之雇募浮浪,其势必少。” 茅盾 《<呼兰河传>序》:“他们不欺诈,不虚伪。”[

欺诈,是指用狡诈的手段施诈于人,是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为了保护受欺诈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的约束,法律允许受欺诈的一方当事人撤销该项民事行为, 欺诈也是致使民事行为无效的行为。
中文名
第3个回答  2017-03-18
单独事例不具有普遍性,如果做一个调查会更好。
第4个回答  2017-03-17
2、不少家长在开始陪读时,方法就错了。比如,有些家长会急于让孩子“每题必对”,所以像小B这种“做一题就问一题”的做法,一开始看上去可以让他保证每道题的准确率,但时间一长,伤害的是他自己的思考能力与专注度,养成了依赖性,而这种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是非常难的。
3、此外,有些孩子因为已经超前学习了,所以在学校上课时发现老师教的都是自己差不多已经会的,就不专心听讲,甚至减弱了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感和兴趣。而这一时期他们的成绩很可能看上去还不错,孩子就会觉得,“看来我不认真学习,成绩也挺好”,久而久之,学习的主动性就弱了。
从学科知识而言,三年级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一二年级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零散的,A知识点没有掌握不影响B知识点得分,而到了三年级则形成了系统,把一二年级的知识点都串了起来,而且难度明显提升。这一客观原因也造成了孩子在一二年级可能成绩很好,到了三年级却一落千丈。
为什么到了三年级成绩更真实? 这里,手君援引一位教育专家的观点:
1、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认真看书学习、做作业,并不等于动脑筋。孩子一二年级时成绩不错,主要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中记忆、模仿的内容较多,孩子凭机械记忆,照搬照抄。也能得到好分数。但是从三年级开始,即使在那些要求记忆、模仿的学习内容里,也包含了大量需要孩子开动脑筋的因素,如孩子不注意这一点,还是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那么,随着要动脑筋的因素越来越多,以及学习内容的加深,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 2、小学三四年级,孩子的学习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并开始关注学习的结果。此外,他们的认识和兴趣范围日益扩大,开始对自然、社会的因果关系、计算规律产生兴趣,希望动手操作,喜欢养小动物,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阅读范围也开始扩大。由于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接受能力有了提高,但同时又出现明显差异,出现了学习分化。
3、孩子上一二年级时,家长和老师都跟得比较紧,对孩子各方面管理较严格,但孩子上三年级后,家长和老师都可能会觉得孩子已适应了学校生活,便不象从前那样操心了,加上孩子自控能力不强,便容易出现分化现象。
所以,虽说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础比较扎实,有的孩子基础比较薄弱。由于一二年级学习内容较简单,所以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可是上了三四年级后,基础不扎实的孩子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吃力,成绩自然会明显下降,由此还会引发厌学、自信心下降、上进心不强、自卑等。所以,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需要重视,但不需要特别当真,因为这一时期的成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一时期,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保护他对于学习的新鲜感和兴趣,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习惯培养上,才真正事半功倍,并让孩子受益终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