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如题所述

承认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连续的发展顺序,只是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
德推理过程,他采用两难故事法,让被试对道德价值上互相冲突的两
难故事进行讨论,使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从他们的道德陈
述中分析出道德发展的规律。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
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
心自身的利害。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儿童
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2.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这一水平的
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
体所确立的准则。他们都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
秩序的内在欲望。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
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森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
赏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希望被人
看作是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教师、朋友的期望,保持相互尊
重、信任,这时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这个阶
段的少年在读到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时,有的说“偷药不对,好孩子是
不偷药的”,或强调“海因兹爱他的妻子,因为已经走投无路才去偷
的,这是可原谅的”。
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
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
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这个阶段的
青少年在回答海因兹的问题时,一方面很同情他,但同时又认为他不
应触犯法律,必须偿还药剂师的钱并去坐牢。他们认为如果人人都
去违法,那社会就会混乱一片了。另有一些人认为,药剂师见死不救
是不应该的,他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
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这
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境界
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可分为: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
们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认
为法律是为了使人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
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那些按民主程序产生的、公正无
私的准则是可接受的,强加于人或者损害大多数人权益的法律是不
公正的,应给予拒绝。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道德推理最高阶段的人基于他自
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这些抽象的道德准则
和普遍的公正原则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
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在对海因兹事件的反应
中,认为“应该”去偷药的人的理由是,当一个人在服从法律与拯救生
命之间必须作出选择时,保全生命较之偷药就是更正确的更高的原
则。主张“不应该”的人则认为,癌症患者很多、药物有限、不足以满
足所有需要它的人;应该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对”的才是正确的行
为。海因兹不应从情感或法律出发去行动,而应该按照一个理念上
公正的人在这一情况下该做的去做。
柯尔伯格确定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一阶段
的划分不仅考虑到儿童是选择服从,还是选择需要,还要看儿童对这
种选择的说明和公正性。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
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柯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
人在20岁后能达到第三级水平。整个发展趋势是从个体水平,经由
社会水平向道德理念水平发展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3
1)品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3)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