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具有不良品德的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个别少年儿童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的、有社会的、学校的、也有家庭的。就社会而言,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各种犯罪分子,他们往往利用少年儿童的无知和好奇,进行腐蚀和拉拢。如坏书、坏歌、低级趣味、吃喝玩乐等,对孩子们存在很大影响。对外开放以来,一些外来的消极因素流入国内,自由主义、金钱至上等也在腐蚀着孩子们的心灵。从学校来看,目前部分学校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只抓教学和升学率,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顽皮少年儿童,歧视、斥责、挖苦他们,使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受到严重伤害。

下面,着重分析孩子具有不良品德的主观原因和家庭原因。

主观原因

错误的道德认识

少年儿童年幼无知,道德认识还不明确、不稳定,容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形成糊涂的错误认识。如有的学生认为“勇敢”就是什么都不怕,敢在课常上闹事、敢同大人顶嘴。老师批评他是“个人英雄主义”,他们沾沾自喜。还有的少年儿童把偷摸看做是满足自己物质享受的“捷径”,说什么“人群钻钻,街上溜溜,两指一拨,鱼肉不愁”。从这个意义上说,少年儿童品德不良往往是:“道德上的无知”引起的。

异常的情感倾向

许多具有不良品德的孩子爱憎不明,有时同家长、教师和其他关心其进步的人情感对立,而与其“小伙伴”感情相投。他们中有些人性情暴躁、喜怒无常,有些人却情绪低落,无精打采。这些异常情感既是品德不良的一种结果,也是引起新的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明显的意志薄弱

许多少年儿童往往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不能战胜消极的欲望而发生不良行为。如明知打架斗殴等行为是不对的,但由于意志力不强,正确的认识不能见诸行动,无法克服错误行为。有时接受教训表示“决心改正”之后,也会因自制力不强,经不起“小伙伴”的煽动和物质的引诱而重犯错误,或者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反复和曲折。

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开始可能是偶然的,但是在它侥幸得逞后,会同个人消极欲望的某种满足相联系,如偷了人家的钱可以买冰棍吃,打了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伟大等,经过多次反复便成了不良习惯,如张口就骂、伸手就打、吃香喝辣、玩个痛快等等。坏习惯一经形成,就会使孩子不知不觉地采取类似的不良行为,不这样做反而不自然,于是不良行为习惯就成了产生不良品德的内部因素。

家庭原因

少年儿童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受家庭的影响极大,家庭中消极因素是造成其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种可能:

养而不教,重养轻教

有些父母比较重视供给孩子吃穿,满足其物质要求,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要。有的父母以工作忙、时间少、水平差为由,将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推卸给学校,从而使孩子品德的发展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指导。

重智轻德,升学至上

有些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品行表现,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劣根性或违法先兆视若无睹,从而使孩子身上的劣根越种越深,最后走上了歧途。

宽严失度,方法不当

有些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宽严不当,或者管教不严,错把娇惯当爱护,或者管教过严,错把苛刻当严教。有些父母这两种倾向交替出现,或使孩子毫无顾忌、继续作怪,或使孩子对父母怨恨不已、对立顶撞,甚至远走他乡。

缺乏一致,互相抵消

有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道德要求不一致。一个要宽,一个要严,一个说好,一个说孬,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使教育的作用抵消。有的父母言行不一致,要求孩子做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对道德规范和父母的行为迷惑不解,甚至养成言行不一,见风使舵的习气。

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

少数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好表率,或者行为粗鲁,出口成“脏”,或者散布庸俗世故、陈腐落后观点。个别家长有酗酒、赌博、偷窃、嫖娼等恶习,这些孩子看在眼里,长期潜移默化对他们影响极大。

许多专家对家庭与子女犯罪的关系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认真研究,得出以下几种类型家庭的子女容易犯罪:(1)对社会不信任的家庭;(2)只图眼前快乐的家庭;(3)为达目的不惜冒险的家庭;(4)爱动武的家庭;(5)家风不正的家庭;(6)离婚或即将离婚的家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