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帆船技术在古代是不是一直完爆欧洲?

如题所述

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他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至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30余国,涉10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48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与船桨不同,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郑明说,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
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而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锭(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追问

在郑和之前,中国有哪些杰出的造船工艺?我知道中国在三国时期已经造出了欧洲到工业革命才造出的明轮船

追答

首先,三国航行与南海水域的海船上的风帆驶风技术由卢头木编织成的植物型硬帆,这帆不是正向前进,都移着航行,这反映了当时船员已掌握打偏驶风技术,“打偏”就是偏风中使帆行船的技术。

其次,在驶风中,已利用风力反射与能量传递的原理。这是一种变不利风向为有利风向,从而最有效地利用风力的船舶操纵技术。

再者,为了在更进一步有利于航行,有一种植物叶编成的风帆于这一时期问世,它可利用自身重量迅速升降,来调节航速并确保安全,也可以运用调节帆角,来达到随外界风速来改变船速的效果。

这一历史时期,帆舵结合的信风航海技术的走向成熟,以及中日北路南线与广州—波斯湾远洋航线的开辟,不但使中国人在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世界航业中,依然居于领先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18
不是,确切的说中国和西欧的造船思路本就是不同的,不存在谁完爆谁的问题。追问

哪个更先进?是不是郑和的列子就足以证明中国的更加先进?

追答

不存在哪个更先进,而是用途不同。

中国由于没有对海洋的探索欲和海商需求,所以造船主以吃水浅、风力利用灵活和稳定为目的,最终形成的是方头、斜帆和平底(海船有一定弧度)的特征;而西欧自古典时代就有地中海探索和海洋贸易的需求,因此务求帆船速度,终形成的是尖头尖底和固定帆的特征。

只论明初的话,宝船能够说明当时的中国在制造巨型船的技术上领先世界,但是并不意味着“先进”。

第2个回答  2012-10-18
追问

具体点,什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