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歼-10需要采用复杂的附面层分离板?(在进气口处)

希望给点专业解释

战斗机进气道设计必须考虑到低能量空气层的影响。无论在亚音速还是超音速,在机身表面和压缩斜面上都会形成这样一个空气层,也就是所谓的“附面层”。它实际上是机身表面(也就是空气粘滞表面)和自由气流(此处气流处于自由流动状态)之间的一个区域,激波和附面层的交互作用会增大紊流进而导致发动机压气机平面处无益的气流畸变。如果激波/附面层交互作用增强到一定程度,进气道将变得不稳定,而发动机也会失速。附面层的厚度随前机身长度(也就是机头到进气口这段距离)增大而增大。超音速飞机的设计人员处理附面层现象的传统方法是在附面层到达进气道喉部之前改变附面层流向,同时将进气道置于远离附面层的自由流中——这里的气流不受附面层现象的影响。在F-16上,被称作附面层隔离装置的结构可以提供从机身下表面到进气道上唇口之间4.5英寸的间隙——这个尺寸是F-16以最大速度飞行时附面层的厚度。

简单地说就是,机身表面和压缩斜面间会产生附面层紊流,而这个紊流会造成气流畸变,因此必须要用个装置把它隔开,这就是歼十进气道不能紧贴机身的原因。其实不光歼10,国外的很多军机都是这样设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3
进气口看起来复杂是因为采用了多波系进气道,而不是有附面层分离板。在高速性能方面J-10明显优于采用皮托进气道的F-16,但是在高亚音速时,这种进气道效果没有优势,反而“死重”增加不少。采用这种设计是因为我国重视战斗机的截击性能,与我国空军国土防空的性质有很大关系,所以有人说J-10是“江湖最后一型截击机”。
至于附面层分离板楼上解释的很清楚了,那六根小棍棍无非是加强强度,外国飞机也有类似支柱但是不明显,这也体现了我国的设计水平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大部分超音速飞机上(如果进气口靠近机身或机翼表面)都有附面层分离板,另一种解决方式就是DSI进气道(比如F-35、FC-1),但是DSI进气道也不太适合高速飞行(FC-1和F-35最大速度均为M1.6,J-10则超过M2.O)
第2个回答  2008-07-30
因为越是复杂,越能够体现一些合理的地方,而前进的时候,我们不要放弃信心,而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那么继续加油的哦
第3个回答  2008-07-30
你指的具体是哪个?
是想知道进气口前伸很长,上面有6个棍棍的原因吗?

其实J10的进气还是比较简单的.94二元多波系.
还有侧面有出跗面层的地方而已
第4个回答  2008-07-30
空气流过机身时,在离机身很近的地方受摩擦影响,流速减慢,气流紊乱,尤其是离机身表面几毫米甚至几厘米以内的地方,称“附面层”。如果附面层中的不稳定气流进入发动机,会扰乱发动机内的流场,使之工作不稳定。因此进气道要与机身保持距离,所以在进气道内侧还有一伸出的附面层隔板。